祥云:加强非遗保护与传承,让非遗“活”起来

近年来,大理州祥云县坚持“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的工作方针,以构建项目、传承人、传习所、生产性保护基地、生态保护区“五位一体”非遗保护传承体系为主线,逐渐形成符合实际的“祥云式”保护路线,使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有效地保护、传承和发展,祥云县非遗工作再上新台阶。

摸清家底  让非遗文化“留下来”

持续每年对祥云县的汉、白、彝、苗、回、傈僳等6个世居民族涵盖的民间文学、传统音乐、传统舞蹈、传统曲艺、传统技艺等8个门类进行深入普查、调查、收集及整理,建立健全非遗资源数据库。多年来,共形成普查文字约500万字,收集整理图片约3.5万幅、影视及音频资料约700件,实物资料收集约2000件。目前,祥云县有省级非遗保护项目8项,项目代表性传承人12人;州级非遗保护项目16项,项目代表性传承人13人;县级非遗保护项目62项,项目代表性传承人145人。相继建立哑巴节传习所、土陶制作技艺传习所等21个非遗传习所、非遗工坊7个、“非遗进校园示范学校”1个、“非遗保护展馆”2个、“非遗+旅游示范点”1个、“乡村振兴非遗传承基地”1个、“非遗进社区示范点”1个,非遗保护宣传展示、非遗研学体验、非遗文创设计、非遗产品展销为一体的“祥云文化共享空间”1个,指导个体建立民俗家庭展室9个,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有效的保护、传承和发展,祥云县非遗工作不断迈上新台阶。

培养人才  让非遗文化“传下去”

采取发掘、培育、扶持等有力措施,开展传承人命名、优秀传承人评选表彰等活动,加大对各级非遗传承人、民间艺人的培训,加强非遗保护政策法规、保护方式、知识产权、传授技巧等相关知识培训;通过大力实施“非遗之行”“乡村振兴,非遗出彩工程”,开展非遗进校园、进社区、进作坊、进旅游点等活动,进一步提升非遗传承人的创业就业能力,培养扶持了祥云县盛营商贸有限公司、祥云县西木西米服装有限公司、祥云民族衣庄等一批集技术培训、生产、销售为一体的非遗产业和带头人。2023年,非遗中心共推荐50余名传承人到云南大学、大理大学等举办的传承人群研培学习;举办传承人技能培训7期,培训内容涵盖土陶、银器、刺绣、草编、竹编、传统音乐、传统舞蹈等项目,参训人员约300人次。

创新宣传 让非遗文化“活起来”

依托各类民俗节庆活动开展不同地点、不同形式、不同规模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展览、展演、赛事、讲座、展示等宣传活动,通过“线上+线下”的形式让深沉厚重的“非遗”传统文化“活”起来,“走”出去。“2023年文化和自然遗产日宣传展示系列活动”“全国夏季‘村晚’示范点——云上火把节 相约七宣村国家公共文化云直播活动”“少数民族民歌培训暨非遗进社区”等非遗宣传展示活动的成功举办有力地推进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理念走进千家万户,引导祥云人民当好非遗爱好者、守护者、传承者;借助传承人优势,不断拓展作坊、基地、传习所点、体验基地等文创产品开发功能,通过“汪情珐琅银器制作技艺”“大营土陶制作技艺”“祥云刺绣”等具有地方民族特色的非遗项目带动,培育新兴文化产业,打造“陶醉祥云”“茶马古韵”“云乡舞绣”“云滋云味”“器蕴五彩”等“祥云印象”系列非遗品牌,进一步激发非遗保护、传承、发展的内生动力。


文旅头条融媒体记者 李美溶 通讯员 曹利仙 文

祥云县文化和旅游局  图

责编 康莞悦

审核 龚怡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