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米族独特弦声在中国原生民歌节大放异彩

2023年11月16日至20日,兰坪县普米传统文化传习小组参加了由文化和旅游部、江西省人民政府在江西省赣州市举办的2023中国原声民歌节展演活动,活动中展演了传统类节目口弦合奏《裹尼蹉(迁徙调)》,演奏者们以娴熟而高超的表演技艺,自信大方的舞台形象,让观众们深深感受到了民族文化艺术的独特魅力,赢得了观众们的高度赞誉。普米传统文化传习小组能够登上国内大舞台,离不开他们对本民族文化的挚爱以及持之以恒开展传统文化的传承工作,对此中国文化报作了专题报道。

当家人围坐火塘边听老人诉说历史,当母亲挂心远行的孩子,当远嫁的女儿思念家乡的亲人,当丈夫和妻子想要互诉衷肠,普米人就会借助口弦述说内心情感。

2002年,一次偶然的机遇,作词人陈哲接触到普米族传统音乐,在他的关注和指引下,4位十七八岁的普米女孩组建了第一山村小组,即普米传统文化传习小组(以下简称“普米小组”),团队组建后,她们不断号召更多的人加入。


2004年起,普米小组有幸走出怒江,宣传民族文化,他们多次登上央视舞台,参加了第十四届青歌赛、中国原生态民歌节的舞台,参加了云南省第十三届民族民间歌舞乐展演,获得1个传承奖和2个金奖。随后普米小组不仅有机会到北京接受不定期音乐培训,还得到多方赞助。看到希望曙光的小组成员更加热忱,不计得失,边为生活四处奔波,边拜师学习传统民族文化,边传承弘扬民族文化。



(云南省第十三届民族民间歌舞乐展演)


2009年,普米小组成立了“兰坪县土风文化发展协会”。文化传承普遍存在的核心问题是资金收支不平衡,所以有人支持亦有人反对,2010年后外界赞助逐渐撤走,协会传承之路举步维艰,迫于生计,小组成员从百余人减少到30多人。源于执着与信念,为保护传承所热爱的“事业”,不惧前路艰辛,迎难而上,留下的小组成员选择就近打工或自主创业,自掏腰包参加各类展示展演活动,形成一支“好聚好散”极具凝聚力的团队。

无规矩不成方圆,协会内部组织渐渐规范,设有策划组、组织宣传组、联络组、财务组、后勤保障组等岗位。2019年,成立了“兰坪培米文化传播有限公司”,带动了更多年轻人参加,团队增加至60余人,其中,经常参加活动的有30余人。

近年来,随着党和国家对非遗保护力度不断加大,政府部门越来越重视文化传承工作,多位小组成员的非遗传承人身份得到认可。截至2023年12月,普米小组成员中有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州级5人,县级12人,他们主要传承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有国家级“普米族搓蹉”,省级“四弦舞乐”“口弦”“普米族民歌”。

普米小组一直在收集、整理普米族古歌及文化内容,至今已采集了超1000分钟的录音资料,完成了上百页包括普米语、音乐、礼仪等内容的文字梳理。

以传习普米族文化为根基,普米小组还将多年来的传承经验总结提炼。普米小组曾受邀走上中央电视台、中国原生态民歌节、参加北京2023年度系列优秀节目录制,还走进了清华大学、中国音乐学院、北京舞蹈学院等7所高等学院。目前,学习普米族传统文化,已经进入兰坪县各学校的校本课程。非遗进校园是普米族传习小组义不容辞的义务,到目前为止,小组已经举办了1000余班的传承培训班,一直参与十多所学校的非遗进校园活动,让学生及群众欣赏和品味民族文化艺术。此外,小组成员还拓展了口弦等乐器制作相关项目,带动更多民间手工艺与产业融合,探索创造性转化的多元路径。



(北京参加2023年度系列优秀节目录制)

普米小组成员的心愿是希望让更多人认识普米族文化,让普米族文化传承能够与旅游、演艺结合起来,获得更多机会,分享更多成果。


来源 怒江州文化和旅游局

责编 王楚云

审核 李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