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春城晚报-开屏新闻记者从昆明市五华区教育体育局了解到,2023年五华区全力打造教育教学高质量,师资队伍高质量,教育保障高质量的“三高”教育目标,进一步营造尊师重教的浓厚氛围,全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多管齐下,不断开创五华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五华区委、区政府历来高度重视教育事业发展,始终坚持教育优先发展战略,切实加大教育投入,稳步推进教育改革,协调推进教育发展,教育规模、办学水平稳步提升,五华教育这块“金字招牌”更加闪亮。
立德树人 强化“双减”蝴蝶效应
近年来,五华区积极推进“双减”工作的落实,切实按照“校外治理、校内保障、疏堵结合、标本兼治”的工作思路,积极为“双减”健全各项保障。
2023年,五华区按照国家和省市要求,不断提高教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着力破解作业总量和时长、学校课后服务水平、校外培训机构管理、学校办学活力和办学水平等问题,切实把“双减”工作作为重大民生工程,各部门分工协作、齐抓共管,有力有序推进“双减”工作的实施。记者了解到,五华区自2018年起,由区级财政安排专项经费开展课后服务工作,课后课程类型涵盖了阅读、思维训练、科技、艺术和社会实践五大类。
在“双减”背景下,五华区坚持学生为本,提升研训能力,优化作业统筹管理,深入开展课题研究。以提升高效课堂质量为抓手,严格规范教育教学秩序,狠抓课堂教学质量,聘请复旦大学开展《以“作业管理”为抓手,落实“五项管理”实践研究》的课题案例实施工作,在红旗小学、龙翔小学等开展试点,并入选了省教育厅“双减”工作优秀案例,课堂教育助力“双减”的落实得到了有效示范。构建在“双减”背景下覆盖义务教育各学段、各学科的教育质量监测体系,引导各学校深化课程改革,切实增强教学质量的有效性和实效性,也赋予教师新时代的意义。
与此同时疏堵并举,做好校外培训监管行政执法工作,按照“谁审批谁负责、谁主管谁负责”原则,健全审批、监管、处罚衔接机制,加快实现部门间违法线索互联、监管标准互通、处理结果互认。推动校外培训监管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衔接机制建设,确保教育部门与公安、司法、检察、审判机关信息共享、案情通报、案件移送有效衔接。明确执法主体,加强执法力量建设,提升执法人员业务水平,提高校外培训监管行政执法质量和效能,并广泛宣传,营造共治氛围。充分利用五华区政府网、五华教育微信公众号等平台发布各项告知书并制作宣传海报,广泛宣传专项督查检查的进展情况,让检查常态化治理行业乱象。
截至目前,共查处隐形违规培训行为9起,对涉事人员发放关停通知书,责令涉事人员立即停止违规培训行为,解散培训学生,并对已收学费妥善退还。目前立案查处校外违规培训行为1起,罚没资金1.44万元,切实维护人民群众合法权益。
人工智能赋能 助推教育均衡提质
挥别了过去“背多分”“文山题海”的教学“笨办法”,有了人工智能的加持,2023年五华区教学正朝着更高效、更精准、更符合学生个人情况的方向发展,师生的教学方式正在发生着变革,朝着兼具高效与创新的方向稳步前行。“未来,信息化一定是学校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关键因素。”相关负责人如是说。
据介绍,在区委、区政府的高度重视下,五华区2020年就率先启动人工智能因材施教示范区项目。项目覆盖五华区公办中学和公办小学,为推动教育教学数字化转型,推动区域教育高质量发展注入了强劲动力。
走进五华区的公办中学,总能见到学生们端着平板在课间的走廊里自习,他们有的跟着智慧课堂学英语,有的打开题库做练习,充分的“粮草”,为教学质量的提升创造了条件。“学校配备的平板不仅可以让学生们查看各类课件、使用题库进行练习,还能实时对学生的学情进行分析,当学生遇到掌握不熟练的知识点时,系统会针对性地为学生推送该知识点的训练题库。”科大讯飞技术人员解释道,“但并不是只针对单个的知识点或题目进行重复练习,而是要帮助学生梳理知识点的链条,对同一个知识点的不同题型、对延展相关知识点进行理解,让学生真正掌握每一个知识。”
对于教师来说,掌握信息技术已成为必备技能。据介绍,老师们刚开始的时候对新平台、新技术的使用可能比较吃力、难适应,通过开展许多相关培训、研讨、课赛,当他们逐渐掌握使用后,就发现教学工作更轻松、更高效了。
目前,五华区教体局与科大讯飞共同构建了分级分层次的培训体系,通过常态化开展集中培训、区域教研、论文指导、课赛活动、成果申报等形式有序推进教师信息素养提升。如今,利用智慧课堂进行备授课基本已成为五华区教师教学的常态,仅2023年上半年,五华区教师智慧课堂累计备课约48.7万次、授课约21.6万次,累计超过10万人次进行学习,一举打破了时间、空间上的限制,让教育更加公平、更高质量。在人工智能的赋能下,教育教学质量显著提升,逐渐走出一条个性化教学之路。
为推广教育教学数字化转型,均衡区域教学资源,五华区坚持“共享资源”“个性教学”,一方面开展教学资源沉淀,五华区基础教育研究发展研究院遴选区域内优秀课例及教师培训资源,上传至AI教研平台,供全区各校观摩学习;另一方面有力保障区域内优秀课例的推广及各类培训资源区域教育优质均衡发展,以特色校级资源库为基础,依托“三名工程”,充分发挥名师的示范带头作用,协助区域建立并完善区本教学资源库,通过长效机制,促进区本、校本资源建设的良性发展。
2023年,五华区人工智能因材施教示范区项目入选云南省工业和信息化厅“2022年人工智能省级示范项目”,同时,五华区智慧教育应用陆续入选中国教育科学院基础教育研究所“2022年基础教育阶段智慧教育典型案例”、教育部“2023年度智慧教育优秀案例名单”。
守正创新 走出教体融合发展之路
近年来,五华区持续推进教育体育融合发展,科学整合现有资源,着力探索解决青少年体育基础与训练提高方面存在的问题及短板,有效提升五华区青少年体育事业的整体发展水平,实现教育体育深度融合,推动青少年体育工作持续健康发展。
据介绍,在广泛调研全区学校体育基本情况和开展体育活动特点的基础上,按照学校现有特点,结合区级代表队参赛需求,将五华区各级体育传统项目学校的设项,增加至24个项目。(其中包含云南省青少年运动会和昆明市运动会共设及19个项目,另外有近年来五华区各学校坚持开展的羽毛球、跆拳道、空海模、围棋、无线电测向5个项目,其中韶山小学的跆拳道,云铜小学的空海模,瑞和实验学校的无线电测向),通过推动和培育全区各学校、幼儿园申报布局布点总项目次达到105项次以上 。在项目布局上,既考虑学校的资源优势,更结合学区的衔接。例如2023年结合昆明八中的体育传统特色项目(篮球、田径、乒乓球、武术、网球、体操等),在该学校学区范围内的小学、幼儿园进行特色项目的布局。如红云小学、韶山小学(云著校区)、龙泉路小学、市政府三幼。
2023年五华区本着“合作、共享、共赢” 的原则,主动寻求与省体育局北教场体育训练基地、呈贡体育训练基地、市体育学校、市足球协会等专业部门共建青少年竞技体育训练点,逐步打通和完善五华区中、小、幼梯次衔接的训练网络布局,为青少年竞技体育事业健康发展提供专业指导,为培育和建立高水平青少年体育后备人才提供输送通道。
努力耕耘结硕果。就在不久前的昆明市第七届运动会上,五华代表团青少年组取得了参加市运会以来的最好成绩,斩获123金79银84铜,位列奖牌榜和团体总分榜第一!其实近年来,五华区青少年体育早已成绩斐然。参加云南省第二届青少年运动会(预赛),排名全省第一,创历史最好成绩;云南省第十六届运动会,斩获32金18银15铜的优异成绩;云南省第三届学生田径锦标赛,昆八中荣获初中团体总分全省第一,女子组4×400米接力打破赛会纪录,多人达国家二级运动员称号;云南省青少年校园足球夏令营活动暨第五届青少年校园足球最佳阵容比赛,昆十四中初中女足斩获U15和U13冠军……此外,五华区多所学校还获评全国青少年校园篮球、足球、排球特色学校,五华区学校学生体质健康监测优良率连续2年超过全国平均水平。
据悉,结合云南体育中考改革,创新打造了与体育中考紧密联系的五华区“首善杯”系列赛事,设立了足球、篮球、排球、乒乓球、网球,加上田径、啦啦操、棋类智力运动会等项目。既促进学生积极参加体育锻炼、比赛,又为体育考生搭建服务平台。积极探索和完善联赛制度,以足球项目为突破,通过4+1模式(即4天训练1天比赛),以四个片区为主要赛点,每周进行一个轮次的比赛,每轮次结束,及时总结,将比赛经验和不足融入训练,逐步形成班级—学校—区级的联赛运行模式。
值得一提的是,五华区公办学校“一小时体育锻炼”。全面贯彻落实学生每天一小时锻炼时间,培养学生自觉锻炼身体的习惯,极大地丰富了广大同学的课外活动,为推动区体育工作健康发展具有很好的促进作用。各学校体育大课间活动呈现了百花齐放的大好局面,亮点纷呈,内容丰富,大课间活动的有效开展展示着全区中小学生健康向上的精神风貌,丰富了校园生活,成为学校体育工作一道亮丽的风景线。五华区学校学生体质健康监测优良率连续2年超过全国平均水平。
下一步,五华区将以现代教育体系更加完善、优质教育资源比例全省领先、教师队伍素质持续提升、教师队伍管理机制更加健全为目标,大力实施教育教学提质培优三年倍增计划,提升教育集团发展,以“四大行动”为抓手,推动五华教育实现新跃升。
来源 春城晚报-开屏新闻(记者 颜瀛)
责编 杨奥
审核 华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