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歌声唱响彩云南”名家专访】杨启舫:云南“十里不同俗” 总有惊奇发现

编者按:近日,由中国音乐家协会、中共云南省委宣传部主办,云南日报报业集团、云南网、云南省音乐家协会承办的“歌声唱响彩云南”全国知名音乐家采风创作活动正式启动,10余名国内知名词曲作家齐聚昆明,共话发展。他们前往保山、德宏等地,探访多元民族文化,挖掘独特音乐元素,用音乐诠释“有一种叫云南的生活”。

云南是民族音乐的“富矿”,在此次采风活动中,云南丰富的音乐资源激发艺术家们的创作灵感。趁采风之际,云南网记者专访这些名家,一起来听一听,在靠近云南、熟悉云南、了解云南之后,艺术家们对云南的音乐事业又有怎样更深、更广的认识。

中国音乐文学学会副会长、词作家杨启舫与云南的缘分要追溯到上世纪80年代,彼时的他一路循着歌声来到西双版纳。“那是我第一次走进云南,从北到南跨越了大半个中国,太激动了!”

杨启舫说,在他很小的时候,电影《五朵金花》《阿诗玛》以及里面的插曲,就在他心里种下了云南的种子。继第一次走进云南之后,他每隔一段时间就会来一次云南,云南大大小小很多地方都被他走了个遍。

“当然,保山还是第一次来。”

在保山潞江坝子,苗族芦笙舞给杨启舫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想到云南有一部电影叫《芦笙恋歌》,当中的主题曲《婚誓》传唱至今。“或许我们可以创作一首《咖啡恋歌》,这将是一首咖啡文化与民族文化融合的浪漫之作。”杨启舫说。

杨启舫可以说是一名“观察家”和“分享家”。多次到过云南的他,对云南很多地方的风土人情、民族特色都较为熟悉,但是采风行的一路上,他仍然充满好奇地细心地在观察、品味。他也很健谈,随时随地都可以毫不吝啬地向记者分享自己的独到见解。

在腾冲清水镇司莫拉村,杨启舫有感而发:“何不创作一首歌曲就叫《三声鼓》,配乐既有佤族木鼓,也有云南其他少数民族乐器。阿佤人民再唱新歌,用传统题材表现新时代新生活,这需要快节奏和代入感,歌曲既要适应合唱,也能够载歌载舞。”

在畹町南洋华侨机工回国抗日纪念公园,华侨机工的民族大义激荡着每位音乐家的心弦。杨启舫说,南侨机工这段历史所蕴藏的信息量很大,无论是音乐、影视、抑或文学都能从中汲取到宝贵的创作元素。“主旋律作品的守正创新不需要贴标签、套模式,人间大爱、家国情怀永远是心灵相通的媒介特质。”

在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首府芒市,听完勐巴娜西乐团演唱,杨启舫对乐团的“阿卡贝拉”合唱风格赞不绝口,“乐团的演唱很专业,但这种专业并不是炫技”,他认为,乐团是感情饱满、态度真诚地进行演绎,很接地气,在民族音乐的创作传播方面做出了探索。

在聊到“有一种叫云南的生活”时,杨启舫笑着说,“在云南,你既能找到风花雪月的浪漫,也能品味到田园生活的诗意,更有大江大河的远阔,同时这里也具备现代化生活所需的条件。”他认为,走进“十里不同俗”的云南,总能让你有惊喜的发现,“有一种叫云南的生活,应该是一种非常完美的生活方式。”

杨启舫简介:

词作家,一级编剧,中国音乐家协会理事,中国音乐文学学会副会长。著有歌剧《太行奶娘》《宋庆龄》《烽火家书》,音乐剧《站台》《丽莉之歌》等。歌词代表作有《听我说》《海上明月》《说唱百家姓》,《长城内外》《花开新时代》等。作词的歌曲入选中宣部第八批“中国梦”主题新创作歌曲,多次入选中国当代歌曲创作精品工程“听见中国听见你”年度优秀歌曲。2011年至2023年连续13年出任中央电视台中秋晚会策划、总撰稿。2015年起至今担任央视《中国文艺· 向经典致敬》策划,并为节目中的200多位艺术家撰写了致敬词。

来源:云南网

统筹:锁华媛 张正 林云冬

策划:李晓丹 郭凯

制片:贺静 庄园

拍摄:习元喜 徐树涛

剪辑:魏榕 彭诗奇

撰稿:张梅焕

责编:李亚

审核:李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