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溪江川:祥龙献瑞年味浓

在玉溪市江川区,有一种流行很广的民间舞蹈一直以来都是老百姓喜闻乐见的节庆必备节目,也是年味中的一项传统民俗文化活动,那就是龙舞,民间俗称耍龙。

近期,在江城镇各村(社区)的广场上,总能看见由村民自发组成的舞龙队在热火朝天地排练耍龙。伴随着“咚咚锵”的喧天锣鼓声,只见“长龙”跟随龙宝,时而上下翻飞,时而腾挪盘旋,时而穿梭摆尾,将龙盘、翻、腾、游等形态表现得惟妙惟肖、意味无穷。

“这条龙有9节,和国家竞技表演耍的龙是一样的标准,每节长2米,总长18米。加上一名耍龙宝的队员,一般上场队员需10名,加上锣鼓队员,我们总的有20名队员。”江城镇侯家沟龙狮队队员张涛介绍说,他们耍的龙由龙宝、龙头、龙身和龙尾组成,骨架是竹篾扎成,用布节节相连,每人执竿耍一节。表演时,龙前由一人持竿舞动球状的龙宝,似宝珠戏龙的样子,其他耍龙者相互配合,以龙首作抢球状,牵引龙身完成“龙过街”“龙翻滚”“龙腾飞”“龙抱柱”“龙翻身”“龙钻腹”“龙打滚”等套路,充分展示龙的灵魂神韵。

“龙头大概重3至6公斤,龙节一般有2公斤左右。龙头和龙尾是最关键也是最难耍的,只要龙头一个动作,龙尾基本要做10个以上动作,所以耍龙是很耗费体力的。”张涛告诉记者,耍龙最讲究整体性,所有队员要以龙头为准,依次跟上前一个队员的节奏,动作要协调连贯。除此之外,锣鼓和龙也要配合默契,龙才能随着锣鼓声上下翻腾,盘旋缠绕,飘逸游动。“小时候,很多民间艺人用踩高跷和龙狮表演让我们感受到浓浓的年味,现在我们也是中年人了,我们也想把年味传承下去,让大家过个热闹年。”

龙是中华民族的图腾,耍龙凭借着独特的魅力,以其起伏腾挪的身姿和神秘莫测的灵动,吸引着万千目光。每到春节,只要震天的锣鼓声一响,人群就会像潮涌般汇集,当龙腾空而起,龙身在人群中扭动,迷人的鳞片抖动之间,仿佛与群众心灵相通,共同祈求新的一年吉祥如意。

“从小,过年都看耍龙,疫情3年没有耍龙,感觉年味都淡了,今年是龙年,又开始耍龙了,到时我会带着孩子来看,让孩子也感受一下我们的传统文化。”市民赵波带着孩子来赶集,刚好遇见耍龙排练,非常期待春节期间的耍龙活动。

江城镇党委委员、宣传委员李汝霞说,龙舞是华夏精神的象征,包含了丰富的文化内涵,也是表达祝福和节庆时最常见的娱乐方式,整个耍龙的过程中充满了活力和灵动,她希望大家能在龙里龙气的耍龙活动中度过一个欢乐祥和的龙年。

据悉,在江川,除了金龙,还有青龙、板凳龙等,活跃着数十支耍龙队,这些耍龙队在当地都很有名气,成员皆由村民组成,有男有女,有老有少。多年来,各耍龙队携带着历代人的热情,凝聚着不同姓氏的力量,始终在坚持传承和弘扬这项优秀传统文化,丰富辖区群众精神文化生活。随着越来越多年轻人的加入,耍龙不仅得到了传承,还焕发出新的生机,迎来新的发展。随着年味渐浓,群众将欣赏到更多丰富多彩的耍龙表演,感受传统艺术的魅力和如今生活的幸福。

“每年春节我们都会组织开展耍龙活动,今年春节我们也将在主城区开展为期三天的耍龙活动,同时,部分乡镇(街道)也会同步开展耍龙活动。”江川区文化和旅游局党组成员、副局长徐洁表示,下一步,江川区将会对龙舞在传承保护、宣传传播等多个方面开展系列保护工作,多措并举组织各项培训传承活动,努力培养一批后继人才,共同把上百年的传统传承下去,将耍龙打造成一张独具特色的文化名片。

文旅头条融媒体记者 王艳华 通讯员 李丹 杨艳 韩雪冬 文/图/视频

责编 李娇蓉

校对 马寅瑞

审核 华芳

终审 古文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