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龙雪山之“美”始于何时

玉龙雪山,位于云南省丽江市东北部,以其独特的冰川雪岭风光而闻名于世,也是国内外游客争相打卡胜地。然而,这座雪山何时开始被认为是“美”的,却是一个值得我们探讨的问题。

(杨寿福 图)

玉龙雪山属于横断山系,是欧亚大陆距赤道最近的海洋性冰川,全山共有19条现代冰川,还有少量古冰川遗迹。在其形成过程中,冰川活动雕刻出了许多壮观的冰斗、角峰等景观。

(木琼晓 摄)

关于玉龙雪山名称最早的正史记载是成书于元代的《元一统志》,“神外龙雪山,在通安州,在州北三十里。条冈百里,岿岿千峰,上插云霄,下临丽水。顶颠积雪,冬夏不解。岩崖涧谷,清泉飞流。唐时南诏尝封是山为北岳,庙基尚存。”一般认为,唐至元称玉龙雪山为“神外龙雪山”。南诏王异牟寻封五岳四渎,以玉龙雪山为北岳,主要是由于玉龙雪山在南诏北地,注重的是其高大的山势,并非美的形态。但既然把玉龙雪山称为“龙雪山”,是对自然雪山形态的一种意象化表达,可以看作是玉龙雪山“美”的开始。《元一统志》的记载,不仅是对玉龙雪山峰积雪、崖谷清泉的实景描绘,也透露出雪山“美”的端倪。

(木琼晓 摄)

元代李京《雪山》诗,是对玉龙雪山“美”的首次正式歌咏。“丽江雪山天下绝,积玉堆琼几千叠。足盘厚地背摩天,衡华真成两丘垤。平生爱作子长游,揽胜探奇不少休。安得乘风临绝顶,倒骑箕尾看神州”。作者认为,相比玉龙雪山的“摩天”之高,衡山与华山都成了“丘垤”小山。“箕尾”本是古代天文学东方七宿的二宿,七宿是角、亢、氐、房、心、尾、箕。“安得乘风临绝顶,倒骑箕尾看神州”字面意思是:如果乘风登临雪山之顶,就像高处于“箕、尾”星之间俯瞰大地神州,形容雪山之高、顶入列星之间。东方七宿,四象属苍龙。作者用“箕尾”一词,似乎是受到雪山之龙形或龙名的启发,也未可知。

(丽江市文化和旅游局 供图)

纳西族人对玉龙雪山的自觉审美认识,主要表现在东巴经典《鲁般鲁饶》和民间口头叙事长诗《游悲》中关于“雾路游翠郭”(即玉龙第三国)的论述,还有各地流传的民间歌谣,但起于何时均已不可考。据很多位纳西老人口述,玉龙第三国就在玉龙雪山上,是不少青年男女向往之地。“那里的风可以使唤呵,那里的云可做衣裳呵”,云彩缭绕的雪峰,“吃树上的野蜂蜜,饮高山的清泉水,美丽的野花插满头”,这些描述可见玉龙第三国是风景优美之处,是玉龙雪山“美山”的重要组成部分。丽江各地民歌,多是把雪山当作故事发生的背景来讲述人与人之间的故事,直接描绘雪山景象的甚少。如其中一首情歌,“雪山挡不住春风的去路,冰峡拦不住春天的脚步。爱情就像这春天的风,冰雪峡谷也挡不住我俩的心!”

(杨寿福 摄)

明代纳西人首领木公土司(1494-1553年)所作诗文关于玉龙雪山的唱诵,是纳西人用汉文描写“美山”的开端。木公在《重修北岳庙记》中称雪山“巍巍乎……气爽神灵……雪贯四时,而玉立万仞”,在《遁痴堂寄愈光二首》“五月玉龙山色光,柴门晚闭月苍苍。”木公还写有《题雪山》:“北郡无双岳,滇南第一峰。四时光皎洁,万古势龍徒。绝顶星河转,危巅日月通。寒威千里望,玉立雪山崇。”自此之后,玉龙雪山被木增及其他文人诗客们(如徐霞客、马子云、赵银棠等)多次唱咏,成为玉龙雪山文化中汉语诗词文化的主要组成部分。

文旅头条通讯员  范斌  文

责编 刘榕杉

校对 李亚

审核 龚怡丹

终审 古文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