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银饰文化历史悠久、品类纷繁
在南方少数民族地区
银饰是流传最广、最贴近人民生活的
银制工艺品
蕴含的是历史、文化、习俗、审美、
宗教、信仰等多方面的意义
是民族古老匠艺的传承
也是民族文化血脉的延续
值“三八”国际妇女节之际,由大理市博物馆和桂林博物馆共同举办的《美美与共——桂林博物馆馆藏南方少数民族银饰展》在大理市博物馆四合院西展厅正式开展,这也是继2023年3月,大理市博物馆在桂林博物馆成功举办《苍洱镌石——大理历代名碑拓片精品展》后,两地又一次进行珍贵藏品馆际交流。
展出时间:
2024年3月8日—5月10日
展出地点:
大理市博物馆四合院西展厅
展览介绍
本次展览以“银花钗头”“美佩环身”“镯钏绕腕”三个单元呈现,主要展出桂林博物馆馆藏的91套(150件)清代至民国时期的南方少数民族银饰。这些银饰造型多样、种类繁多、纹样丰富,其中包含少数民族特有的图腾,如龙、凤、麒麟、蝙蝠、十二生肖等,除了动物,他们还将一些植物如桃花、荷花、莲蓬、石榴、枫树等打造在贴身佩戴的银饰上,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南方少数民族的民族文化和民俗风情,观众从中可领略其独特的审美情趣和精神追求。
银是人类最早使用的金属之一。人类在使用银的历史中,不仅将其作为货币执行流通功能,还将其制作成饰品来装扮自己。在我国南方地区,居住着苗、侗、瑶、水、布依、仫佬等多个少数民族,在这些少数民族人民的传统观念里,银饰可以避邪恶、驱鬼魅、保平安,有吉祥与幸福的寓意。因此,自古以来,他们就对银饰有一种特殊的情感,并将其作为重要信物代代相传。
展厅效果
清瑶族八排龙鱼纹錾花银项圈
清侗族绳纹三穿银项圈
清侗族灯笼垂叶银耳环
清苗族斗笠形錾花银插针
清苗族蝶形錾花银发簪
清侗族旋纹银背托
清侗族双龙衔珠錾花银手镯
清侗族人面纹錾花银手镯
清侗族镂空乳钉纹银手镯
民国瑶族十六排钱纹錾花银插梳
民国侗族花形银耳环
延伸阅读
桂林博物馆为国家一级博物馆,建筑面积3.4万平方米,馆藏文物3万余件,藏品自成体系,特色突出,包括桂林出土的明代梅瓶、明清及近现代书画、各国政要及国际友人访桂礼品、广西民族民俗文物、抗战文化史料等。展厅面积1.2万平方米,包含《漓水春秋——桂林历史文化陈列》《画里人家——桂林民俗文化陈列》《友谊桂林——馆藏外宾赠送礼品陈列》《靖江遗韵——桂林出土明代梅瓶陈列》4个基本陈列,以及《李培庚、宋克君、叶侣梅捐赠作品展》《翰墨华章——馆藏明清书画精品展》2个专题陈列,配备有3个设施完善的临时展厅,同时建有1400平方米的未成年人教育互动中心(含教育体验区和数字体验区)。桂林博物馆是桂林的“文化客厅”和文化地标、桂林人民的精神家园。
来源 大理市博物馆
责编 杨金敏
终审 古文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