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洱澜沧:文化赋能激发乡村振兴新活力

近年来,普洱市澜沧县糯扎渡镇大歇场结合自身实际,确立“文化赋能,振兴乡村”的发展道路。2022年,大歇场景区被评为国家3A级旅游景区,同年大歇场获得云南省公共文化服务高质量发展典型案例。2023年,大歇场荣获全国春季“村晚”示范展示点名单,共接待游客8.2万余人次,小组农村经济总收入达460万元,人均纯收入达1100元,带动大歇场及周边村民小组群众户均增加收入3500元左右,有效助推了文旅融合发展,提升了公共文化服务效能,谱写了文化赋能乡村振兴的美丽篇章。

文化赋能,让乡村有“颜值”更有内涵。历史上,大歇场是茶马古道上的重要驿站,因常有往来马帮在此歇脚过夜而得名。少数民族长期杂居、马帮往来等历史,使不同的文化碰撞交织、借鉴融合,积淀出独具特色的地域文化,茶马古道穿寨而过,为寨子营造了悠悠历史人文古韵。为充分发挥大歇场资源和区位优势,保护传统特色民居,挖掘茶马古道文化,打造澜沧江生态旅游目的地,澜沧县委、县政府超前谋划,将大歇场作为乡村振兴示范点进行打造。2017年以来,从农村较需要和农民较关心的公共服务设施着手,分期分批逐年实施大歇场乡村振兴示范点项目。截至目前已投入资金3548.21万元,实施项目共32个,大歇场“软、硬”条件得以实现提档升级。镇党委、政府充分尊重村民意愿,积极规划和引导,加大投入力度补齐基础设施短板,并充分发动群众对茶马古道进行修复。保留的旧石板路延续了对茶马古道的记忆,海拔1314米处的爱情湖和矗立在湖面上的“一生一世”石碑成为游客到大歇场旅游的重要打卡点。如今,一间间青瓦红墙、错落有致的民居,干净整洁的小巷,造型别致的路灯、古朴厚重的门饰、石板古道的蹄印等,已成为大歇场特有的艺术符号,走入其中,仿佛将人们又带回到马帮远征的画卷之中,颠覆了人们对于传统农村的刻板印象。“乡村振兴需要有更多文化内涵。我想用艺术把家乡淳朴、自然的村落生态转化成具有艺术感的空间,为美丽乡村建设打下坚实基础,助力乡村振兴。”澜沧县文化馆馆长、市政协委员,全国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活动服务标兵李剑锋说。


盘活资源,让群众共享文化红利。近年来,大歇场的发展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发展乡村旅游,让许多农民不离土、不离乡,也走上了致富路。文化旅游融合产业发展,既能将鲜为人知的历史文化展现给更多人,同时又能带动当地经济社会发展。大歇场村民小组以“文化赋能,振兴乡村”的方式将传统民居、传统文化、红色文化与乡村旅游、文创艺术相融合,走出了一条依托农民画、绝版木刻、传统文化、红色文化、休闲体验、特色餐饮、乡村博物馆为亮点的乡村旅游新路子。现有民宿12家,农家乐6家,旅游高峰期,大歇场每天接待游客达到3000余人次。近年来,大歇场依托茶马文化和优美的自然环境,建成了集旅游、观光、休闲、写生、研学等于一体的“公共文化新空间”和“艺术家第二居所”,在文化的驱动下,小山村焕发新活力。


因地制宜,以文化繁荣赋能乡村振兴。依托历史文化资源,建成澜沧县第一个乡村茶马古道博物馆。其展厅面积达700平方米、展品超过3000余件,内容涵盖历史、文化、社会、人文、民俗和尊祖尚礼、邻里和睦、勤俭持家等内容。博物馆第一层是茶马古道文化展,装修风格极具马帮特色,藏品有当年马帮用过的石水缸、马驮子、油灯、炊具、蓑衣、竹编包等老物品,尤其是茶马古道微缩景观,生动再现了百年前“山间铃响马帮来”的热闹景象。第二层是木刻砖雕文化展,集中展示了中国传统工艺。此外,馆里还展示有七八十年代供销社的老货柜,老杂志、旧唱片、年画、收音机、录音机、缝纫机、自行车、结婚证等老物件。乡村茶马古道博物馆自2017年建成至今常年免费对外开放,迄今已接待游客3万余人次,成为对外宣传的文化名片。近年来,澜沧县文化和旅游局充分发挥公共文化服务阵地的作用,先后在大歇场举办了“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文艺晚会、“四季村晚”“非遗过大年”“戏曲进乡村”“全民阅读”“文博知识宣传”等系列文化活动,不断提升乡村文化内涵,打通公共文化服务“最后一公里”。



文旅头条融媒体记者 李光耀  通讯员 罗正彬 文

澜沧县文化和旅游局 火客 图

责编  吴珂

校对  代汪媛

审核  华芳

终审  张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