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一”游玉溪丨“五一”假期,到江川来一场“焖窑”之旅

和风煦煦,阳光正好的日子,逃离喧嚣的都市,走进玉溪市江川区星云湖畔,到田间地头搭焖窑、打焖窑,从泥土的芬芳中感知童趣的同时,再好好享受一番喷香扑鼻的“焖窑”美食,收获一段满载乡愁与诗意的美好时光,绝对是“五一”小长假的绝佳选择。

位于星云湖西岸的前卫镇依湖而居,丰富的沙壤土不仅盛产优质洋芋,更是搭焖窑的首选材料。


“我们这边的土壤很疏松,又能结成块,用来烧焖窑是再好不过的。”来自前卫镇邢家营村的邢志国今年62岁,是玩焖窑的一把好手,自小跟着父辈们烧焖窑吃,渐渐的,他对焖窑有了难舍的情结。

“一个焖窑要搭多大,主要由食材的数量来决定。”在空旷的田间空地上,邢志国和村里的同伴们挑选大小合适的土块,先搭出一个窑门,随后顺着窑门将土块围成一个圆圈,再按照金字塔的形状不断向上垒建窑体。邢志国告诉记者,搭焖窑看似简单,实则是个技术活,基础打不牢容易坍塌,窑体层数太多太高也容易坍塌,尤其是窑顶合拢时,一不小心就会前功尽弃。

窑体搭好后,将干柴禾或秸秆点燃放进窑门,不断添火,直到把窑体烧红变黑,就可以准备放入食材了。

“小时候我们的食材很单一,基本上只有洋芋和红薯,现在生活条件好了,不少荤菜也慢慢成为焖窑的主打菜品。”邢志国和同伴们一边用锡纸将提前腌制好的土鸡、罗非鱼、排骨分别包裹起来,一边介绍说,锡纸的四边一定要卷起来封闭好,这样不仅能让肉类充分吸收热量,也能更好地锁住肉类本身的汤汁,而且肉接触不到泥土,吃起来口感更好。

“素菜和荤菜需要的火候不一样,而且焖制的时间也不一样长,所以分开放更好。”邢志国将洋芋、红薯放在一个窑体里,将荤菜放进另一个窑体后,和同伴们挥动锄头开始打起焖窑来。一瞬间,两个焖窑倒下来变成两个土堆,大家继续把土块打碎,完全覆盖住食物,再埋上细沙土封闭、拍实。

期盼、等待,兴奋、激动,劳作之后的快乐和幸福,那么真切,又那么简单。移步到星云湖边散散步,吹吹风,伴着对家乡的悠悠思念和淳朴情怀,久违的惬意萦绕心头,一切显得纯粹又美好。

将近2小时后,邢志国高兴地宣布“开窑了”,随后,他和同伴们小心翼翼地刨开土堆,一个个软软的洋芋和红薯陆续呈现出来,浓浓的香气夹杂着缕缕热气,诱惑着大家的味蕾。大家迫不及待地忍着烫,快速撕去皮儿,蘸上辣椒面或是自己腌制的酱料,大快朵颐,那样子乐不思蜀、津津有味。

“这个味道和烤出来的味道不一样,很特别,口感绵软又浓郁芬芳,真正地是带着泥土芳香的美味,爱吃得不得了。”同伴杨雪蓉吃得满手脏兮兮的,但又乐此不疲。

随后,邢志国和同伴们又刨开另一窑荤菜,当打开锡纸时,焦黄油亮的鸡肉、麻辣鲜香的鱼肉、肥瘦相间的排骨飘出迷人的香气,让人忍不住咽口水。


“几十年了,岁月沧桑,时光变迁,但这个味道始终都忘不了,从我的父辈到我的女儿,焖窑都是我们最美好的童年记忆,带给了我们无限的乐趣。”今年“五一”小长假,村里要举办乡村生活节,邢志国高兴地邀请大家来体验焖窑之旅,他愿和更多的人分享焖窑乐趣,享受乡土气息。

文旅头条通讯员 李丹 张艳芬 王智朋 潘乃诚 夏凤斐 文/图/视频

责编 王楚云

校对 马寅瑞

审核 华芳

终审 古文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