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赞|云南省农文旅融合示范案例——临沧市沧源自治县班洪乡班洪村

临沧市沧源自治县班洪乡班洪村

一、基本情况和成效

班洪乡班洪村距乡政府0.2公里,距离沧源县39公里,交通便利。全村国土面积38.52平方公里,村辖9个自然村、9个村民小组,共299户1288人。

2022年9月,班洪村葫芦王地景区被评为国家4A级旅游景区,入选“全国红色旅游经典景区名录”。自开业以来,景区实现旅游总收入1200万元,其中公司收益629.12万元,村组集体收益570.88万元。农户收入由流转土地的租金、务工就业的薪金、资产收益分红的股金、发展庭院经济的现金“四金”组成,户均增收达3万元以上。

二、主要做法

1.擦亮红色品牌,推进文旅融合发展

充分运用“习近平总书记给沧源县边境村老支书们的重要回信”“班洪抗英”“班洪四大嫂”等红色资源,因地制宜打好红色旅游这张牌,将红色元素融入景区和线路的开发建设, 打造了“回信文化长廊——玻璃栈道——班洪抗英纪念馆——班洪四大嫂饭店陈列馆”一线一圈旅游路线,设立了习近平总书记重要回信精神宣讲站。积极推进红色干部教育培训基地建设和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建设,承办各类培训班, 也吸引大量游客前来学习红色历史、瞻仰红色遗址。截至目前,共接待各类干部培训5000余批次,接待各类游客15万余人次,旅游关联性收入累计突破1200多万元,让宝贵的革命传统和丰富的红色文化资源成为推动乡村振兴的新动力。

2.发挥绿色优势,稳步推进乡村旅游

认真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理念,充分发挥处于“南滚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核心区”这一优势。一是打造生态观光景点。在不破坏一草一木的基础上,打造出了穿树而过的玻璃栈道,使游客充分体验南滚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原生态的自然风光,积极创建亚洲象国家公园,真正把村庄建设成看得见青山、望得见绿水、记得住乡愁的美丽家园。二是建设农户“四微”庭院。深入推进农村“三清一改”环境综合整治,以“行道两侧+房前屋后+庭院经济”的造景模式,实施“微景观、微花园、微菜园、微果园”建设行动。不仅扮靓村庄形象,也为农户带来了实实际际的收入。旅游高峰期,农户日均收入最高可达1万元,带动农民吃上“旅游饭”,探索出了一条乡村振兴的新路子。

3.推进“三产”融合,串联全域旅游版图

依托“生态旅游+”“红色旅游+”带来的人气、商机、市场,成功创建班洪葫芦王地国家4A级旅游景区,形成了以下班坝南滚河国家公园观象第一村观光游、班洪大寨红色历史文化体验游、南板巨龙竹文化产业园研学游、公坎红卫桥田园欢乐游为代表的乡村旅游特色品牌。不断做大做强一产、做精做特二产、做优做活三产,把“班洪四大嫂饭店”办成了“红色旅游饭店”,把“老支书之家”建成了乡村旅游品牌,把蜂蜜、笋干、百香果等农特产品包装成了旅游商品,让“好风景”变成“好钱景”,让“好资源”变成“好财源”,主动融入全县全域旅游大局。

三、经验启示

1.找准定位,微雕品牌

“红+绿”是班洪村独有的旅游资源。通过深度挖掘、梳理提炼、充分利用班洪村的爱国主义人文历史,成功打造了省级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让游客在旅游的同时学习先烈的爱国主义精神,不仅能将宝贵的红色精神延续传扬,也能给当地旅游产业烙上令人难以忘怀的记忆点。

2.优化模式,整合资源

瞄准共同富裕目标,探索共同富裕路径。围绕“佤山共同富裕第一村”的目标,按照资源利用集约的原则,通过合法程序将分散的土地进行流转,作为村集体经济发展用地;将土地、产业、产品等整合到加工厂或合作社进行加工、销售和结算,实现产业发展规模化。按照资产归属集体的原则,明确凡国家出资建设形成的资产,以及政府无偿帮助群众发展的产业,均纳入集体资产管理、经营,收益按比例进行分配。让资源、资产、收益的管理、经营、分配由村集体说了算,打牢共同富裕的基础。

3.牢记嘱托,感恩奋进

班洪村牢记嘱托,感恩奋进,加快推进“三好”示范创建,以乡村旅游为突破口,成功创建班洪“葫芦王地”国家4A级旅游景区,形成了以班洪班坝自然村为代表的“生态+旅游”, 班洪大寨自然村为代表的“红色+旅游”“一村一品”乡村旅游特色品牌,让好资源变成好“钱”景,按照“乡级平台公司+村党组织+旅游专业合作社+农户”的模式,建立“村集体经济1135分配机制”,确保公司、村集体、农户共同受益,带动农民吃上“旅游饭”,打造了乡村振兴“班洪样板”。


来源 恒春临沧

责编 汤雁玲

审核 童文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