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云南省2024年度“非遗进校园”优秀实践案例征集活动结果出炉。经各地申报、专家评审,最终推选出38个优秀实践案例。其中,玉溪市元江第二小学申报的《“傣族狮子舞”等非遗项目进校园实践案例》、峨山彝族自治县职业高级中学申报的《开展本土非遗项目进校园实践案例》入选该名单。
傣族狮子舞是展示驯狮动作,配以傣族传统武术表演,人狮互动表演的一种民间传统舞蹈。狮子舞表演风格独特,如左右上下摆动狮头,有横跨、直走、蹲、跳过桥、翻滚等动作。2017年入选云南省第四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2021年初,元江第二小学成立了《“非遗”傣族狮子舞进校园的实践与探索》课题组,从傣族狮子舞的背景、进校园的意义、狮子头制作、表演形式、效果、道具、音乐等方面进一步细化研究元江傣族狮子舞进校园的实践和探究,并探索出一条“1+N”非物质文化遗产进校园的推广培训模式,“基础课+拓展课+参观交流+实践课”非遗傣族狮子舞传习班培训模式已经形成。
目前学校开设了“傣族狮子舞”“哈尼棕扇舞”“彝族烟盒舞”“彝族四弦”4个传习班,让更多学生感知传统艺术的魅力,把学校逐步打造成文化传承品牌并长期开展。
峨山县有着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资源,成功申报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项目就有40多项,涉及民间文学、传统音乐、传统舞蹈、传统技艺、民俗等十个类别。
2014年起,峨山县职业高级中学开展本土非遗传承实践活动,开设了8期彝族四腔、彝族花鼓舞、彝族刺绣传承培训班,学员432名,有效提升了本土非遗在青年学生中的认知水平和保护意识。学校成立了彝族文化传承课题研究小组,先后组织开展了1个市级《本土非遗文化进校园实践研究》、3个县级课题《峨山彝族课间舞研究》《峨山彝族文化进校园传承实践研究》 《峨山彝族四弦歌舞在校园的传承实践研究》研究,有效促进了传承实践活动效果的提升,为中小学开展民族文化进校园传承提供了示范。2021年,该校被教育部认定为“第三批全国中小学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学校”。
此次征集“非遗进校园”优秀实践案例旨在弘扬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促进非物质文化遗产在青少年群体中普及传承传播。
文旅头条通讯员 王静霞 文
元江县第二小学、峨山职业高级中学 图
责编 王楚云
校对 马寅瑞
审核 华芳
终审 李文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