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实施意见》,进一步推动“非遗进校园”工作,省文化和旅游厅、省教育厅联合开展了“非遗进校园”优秀实践案例征集活动。经各地申报、专家评审,推选出38个优秀实践案例,现予以公示,公示时间为2024年6月4日至6月13日。公示期内,对公示名单有异议的单位和个人,可通过传真、电子邮件等形式书面反映。反映情况须实事求是,并提供反映问题的佐证材料。以单位反映的,应加盖单位公章并提供联系人及联系方式;以个人名义反映的,应署真实姓名、工作(学习)单位、通讯地址及联系方式。
联系电话:0871-64608218
电子邮箱:ynwhtfyc@126.com
通讯地址:昆明市滇池路678号云南省文化和旅游厅非物质文化遗产处(邮编:650200)
云南省文化和旅游厅
2024年6月4日
普米传统文化传习小组(以下简称“普米小组”)成立于2002年。以“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民族精神命脉,传播普米族优秀传统文化”为服务宗旨,通过挖掘整理、培训、教育和交流活动,将非遗项目的技艺传授给更多热爱民族文化的人,推动文旅深度融合发展。团队有56人,其中,经常参加活动的有30余人。截至目前,普米小组成员中有非遗代表性传承人省级1人(公示)、州级5人、县级13人,主要传承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普米族搓蹉”,省级非遗项目“四弦舞乐”“口弦”“普米族民歌”等。
普米小组成立以来,运用网上公开筹款等方式,实施了“传承古老的民间乐器——口弦”制作培训班项目、“养鸡护林,保护生态”公益项目、搭建兰坪普米民间乐器交流展示平台、“四弦羊头琴大赛”等活动,在普米族聚居区域进行阶段性交流学习一一“进村学习交流”活动。开设民族文化传承培训班、非遗进校园、非遗进社区培训等活动。普米小组成员先后到清华大学、中国音乐学院、中国传媒大学、中国艺术研究院、北京舞蹈学院、北京理工大学、中央民族大学、中央人民大学、云南大学、云南师范大学、云南民族大学、厦门大学等院校进行授课、演讲及开展民族文化研讨会、交流展演等。截至目前,小组已经举办了1000余班的传承培训班,一直承担十多所学校的非遗进校园活动,让学生及群众欣赏和品味民族文化艺术。此外,普米小组拓展了口弦等乐器制作相关项目,带动更多民间手工艺与产业融合,探索创造性转化的多元路径。
从2019年起,兰坪县土风文化发展协会在会长李长秀的组织带领下,先后在兰坪县第一中学、兰坪县城区第一完全小学、兰坪县城区第二完全小学、兰坪县城城区幼儿园、兰坪县中交兰坪新时代希望学校、兰坪县金顶镇中心校、兰坪县高平村完小、兰坪县箐门村完小、兰坪县干竹河村完小、兰坪县挂登村完小等学校开展非遗传承进校园工作。
为更好地传承和发扬普米族文化,兰坪县土风文化发展协会根据所需将小组成员分成若干组,设置了每所学校非遗进校园课程,教学内容不仅有普米族搓蹉、普米族四弦琴弹奏、口弦演奏,还扩展多民族传统文化的课程、非遗知识、母语、民族课间操、民风民俗和历史故事等实践教学,文化研学方面深入研究和开创教学科目,增加教学项目。每个星期10节课,小组成员在发挥自己职能的同时也在不断提高技能与教学能力。在开展非遗进校园活动之前,与每个学校签订长期合作协议,制定项目书,严格按传承教学计划、工作流程实施。协会的每位成员严格按照学校要求,每个学校都安排一名专员负责该组的授课。授课老师提前30分钟至40分钟到教室,管理好教室的教学设备等。上课前,授课老师之间做好交接教学情况,以此确保课程质量。该项目融入学校课程,并常态化开展,成为课后服务和学校文化活动不可或缺的项目之一。在多样化的传承活动中,注重体现时代特色,创造有利的氛围和条件,借助重要节日、庆典提供展示平台,课上课下衔接,学习展演并举,使更多孩子以当上“小传人”而自豪。
文旅头条融媒体记者 王楚云 整理
来源 云南省文化和旅游厅 怒江州文化和旅游局 兰坪县融媒体中心
责编 王楚云
校对 马寅瑞
审核 李元
终审 张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