澄江生物群发现40周年系列活动在玉溪举行

.

7月3日上午,以“突出澄江生物群的学术价值,促进我国古生物学发展”为目标的“澄江生物群发现40周年系列活动——国际古生物学术论坛”开幕式在澄江化石地世界自然遗产博物馆(云南省自然博物馆)举行。国家林草局世界自然遗产专家委员会、云南大学校级领导及院系负责人、玉溪市政府相关部门领导及协办方负责人等30余名嘉宾,以及来自英国、美国、韩国、瑞士及国内科研机构、高等院校、自然历史博物馆等单位的专家学者和青年学生共130余人参加活动。

开幕式上,国家林草局世界自然遗产专家委员会副秘书长、世界自然保护联盟绿色名录委员刘保党,中共云南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段兴武,玉溪市人民政府副市长陈建军等分别致辞;新华社云南分社副社长王江推介澄江化石地世界自然遗产博物馆入选“全球到中国必去10大博物馆”;云南省邮政公司邮政业务部总经理徐琛推介“世界自然遗产——澄江化石地”特种邮票。

澄江生物群的发现者、著名古生物学家、云南大学古生物研究的奠基人侯先光研究员作主旨演讲,侯先光研究员详细生动地讲述澄江生物群的发现经过,从世界古生物学研究的视角阐释了澄江生物群的学术地位和科学意义,全面地回顾澄江生物群的研究历史和最新进展。

据悉,7月3日下午和4日全天将举行系列专业学术交流活动。来自国内外古生物专家学者以澄江生物群发现40周年为契机、以国内外学术界围绕这一生物群长达40年的科学研究为基础,进行“寒武纪大爆发与特异埋藏化石群”、“早期生命演化”等多个主题的学术报告演讲,展示近年来国内外研究人员在寒武纪早期生命演化相关领域所取得的成果。研讨的内容涉及系统古生物学、古生态学、古环境学、古地理学、地层学、沉积学、地球化学、地质年代学等多个古生物相关分支学科,既汇聚了各国学者长期以来在寒武纪早期生命演化等领域合作取得的新进展,也有在新技术方法等方面的新探索和新成果。

此次活动将为参会的各国专家学者和青年学生搭建起开展深入学术探讨和合作交流的重要平台,让各国学者可以借助这个合作交流平台高效地交流和紧密合作,催生和涌现出更多跨学科交流和国际合作的重要成果。

澄江生物群简介

1984年7月1日,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古生物学家侯先光用一把小小的地质锤敲开了埋藏5.18亿年的化石宝库,从此为世界打开了一扇探寻地球早期生命演化奥秘的大门,为揭示“寒武纪大爆发”的奥秘提供了极其珍贵的证据,为早期生命科学研究开辟了一个重要的创新性研究领域。

经过40年的连续发掘和研究,到目前为止,澄江生物群已发现20多个门类、300余种的寒武纪珍稀动植物化石,且80%属于新种,几乎地球上现生动物的祖先都能在这里找到。澄江生物群化石不仅保存了生物复杂多样的身体结构,同时也保存了生物生态功能分化和多样性信息,代表现代生物多样性的起点,被国际科学界誉为“古生物圣地”、“世界级化石宝库”、“20世纪最惊人的科学发现之一”、“生命起源地”、“现代动物演化树之根”。

2012年7月1日,澄江化石地成功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填补了化石类世界遗产在中国遗产领域的空白,成为中国首个、亚洲唯一的化石类世界遗产,2020年建成的澄江化石地世界自然遗产博物馆(云南省自然博物馆)馆藏标本6万余件,陈列展览突破常规,运用200余个多媒体视频、10余个互动项目,打造出寒武纪海底隧道、昆明鱼全息投影、化石感应互动、寒武纪海洋VR虚拟互动体验游戏、4D影院等100多个种类各异的多媒体数字展项,以“生命大爆发、生命大演化、生物多样性”为主线脉络,完整讲述了地球生命由简单到复杂,从单一到多样,不断演化发展,形成现今地球多姿多彩生命形态的历程。

博物馆自开馆以来累计参观人数突破260万余人次,先后获得“中国科普研学联盟十佳品牌”、“全国青少年教育基地”、“全国科普教育基地”、“全国中小学生校外研学实践教育基地”、“国家4A级旅游景区”、“全国博物馆十大陈列展览精品奖”、“2021年度新时代博物馆百大陈列展览精品”、“国际地质科学联合会首批100个地质遗产地名录”、“全国关心下一代党史国史教育基地”等50多项荣誉,2024年5月被评为“国家一级博物馆”,是开展生命科学教育、自然教育、生态文明教育和对外展示国家形象、云南形象的重要阵地,也是玉溪对外交流的重要会客厅。

文旅头条融媒体记者 王艳华 文

杨晓东 王艳华 图

责编 王楚云

校对 马寅瑞

审核 华芳

终审 张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