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雄永仁:民间艺人李徐发与彝族器乐的不解之缘

在楚雄州永仁县宜就镇,有一位叫李徐发的民间艺人。52岁的他不识文字,不懂乐谱,却精通多种彝族器乐的演奏和制作。他的生活与彝族器乐结下了不解之缘,这份缘分已经维系了46年之久。

一根普普通通的竹管,一片再寻常不过的树叶,到了李徐发手中,都能像变魔术般变成彝家小调的演奏乐器。说起彝族器乐,李徐发有着说不完的故事。

云南省非遗项目“彝族器乐”省级传承人李徐发说:“我从五六岁的时候就跟着我爷爷去山上放牛,我爷爷就吹叶子给我听,我听着就很有兴趣,很喜欢,我就跟着我爷爷学。树叶学会了之后我爷爷又吹笛子给我听,我又跟着他学吹笛子,山上竹子也多,就上山砍来做笛子吹。”

在一次文艺演出活动中,表演者演奏的二胡又深深地吸引了年仅12岁的李徐发。因为没钱买二胡,也不知道什么地方卖,李徐发就在爷爷的指导下,找来烤烟薄膜券里的纸筒、竹子、马尾毛、麻绳等材料,做成了人生中的第一把二胡。

云南省非遗项目“彝族器乐”省级传承人李徐发说:“我做出来这个二胡声音很小,(音色)也很不好,但是我学着也很有兴趣,也给我打下了较好的演奏二胡的基础。”

大概就是从那个时候开始,李徐发对演奏和制作乐器的热爱开始一发不可收拾,到18岁的时候,他已经能熟练演奏四弦胡、二胡、笛子、芦笙、哔噜、树叶、唢呐、大号、响篾等十余种乐器,并加入了宜就镇的文艺演出队,开始登上表演舞台参加各类文艺演出。

在李徐发看来,“彝族器乐”就是他的精神食粮,在没有电视、手机的年代里,演奏和制作彝族乐器就是他最喜欢的娱乐方式。走到哪里,乐器就跟到哪里,音乐就响到哪里,这是他生活的常态。正是因为这份热爱和坚持,给李徐发的生活增添了无尽的欢乐,也深刻地改变了他的生活。

云南省非遗项目“彝族器乐”省级传承人李徐发说:“后来,政府也是很关心,给我了很多表演的舞台,也带我去很多地方参加演出,所以我觉得这个民族乐器给我带来了很大的幸福和很大的自豪。”

2019年,李徐发被云南省文化和旅游厅认定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彝族器乐”的省级代表性传承人。在李徐发的影响下,他的妻子樊永秀也开始学习云南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宜就彝族羊皮褂手工艺制作”,走上了非遗传承的道路。为了更好地传承和弘扬非遗技艺,李徐发还积极参与非遗进校园活动,为非遗传承贡献着自己的力量。

云南省非遗项目“彝族器乐”省级传承人李徐发说:“我现在也在学校里面教着小孩子,我们总共是八个传承人,四个人一组,每组进一天,总共来学习民族乐器的学生是有一百六十多个。孩子们都很感兴趣,他们也肯学,也愿意学,我们也愿意教,喜欢教。”

如今,“非遗”二字已经成为李徐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除了参加文艺演出活动,李徐发还与妻子在家中经营起了民间手工艺品加工的生意,登门拜师学艺的学徒和交流学习非遗技艺的专家学者络绎不绝。

云南省非遗项目“彝族器乐”省级传承人李徐发说:“除了非遗进校园,平时无论谁找到我,我都愿意教,也愿意传承。我希望以后更多的人来传承我们的彝族器乐演奏,一直给它传承下去。”

来源:永仁县融媒体中心

通讯员 姚竣姗 杨杞超 李时翠

责编 许伊欣 王楚云

校对 马寅瑞

审核 童文文

终审 李文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