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2月10日、7月1日
楚雄永仁两项工作登上《半月谈》
2月10日
《半月谈》2024年3期
以“幸福就在‘幸福里’”为题
报道永仁“幸福里”社区
7月1日
《半月谈》2024年12期
发表文章“县乡搞应急,一支队伍就可以”
再次聚焦永仁县基层救援和综合治理常备力量
半年两项工作登上《半月谈》,背后的“密码”是什么?我们一探究竟,“幸福就在‘幸福里’”。被誉为“中国阳光城”的永仁县年均日照时间达2836小时,日均光照时间7.8小时。近年来,永仁县立足得天独厚的光热资源优势,大力发展特色经济林果产业,目前种植面积已达53.6万亩,农民人均达7.8亩。
而与之相对应的是,楚雄州永仁县人口不足10万人,过去10年间,全县人口流失近1.5万人,大量青壮年外出打工,1468家种植企业长期存在招工难问题,仅当地哲林芒果、光筑蓝莓两家龙头企业,高峰期每天用工缺口就接近3000人。
由此带来的企业用工难、引人留人难、就业增收难“三难”问题日益凸显。为解决这“三难”问题,永仁县积极探索创新建设“幸福里”社区,搭建新型劳务用工平台,帮助农民走上产业工人致富路,实现“以产聚人、以人兴业”融合发展,形成现代农业产业高质量发展与农民就业增收的良性循环。
“家庭式”用工环境引人归巢
如何才能把劳动力牢牢“镶嵌”在产业链上,千方百计促进就近就地就业?永仁县委、县政府经过实地调研,深入了解“三难”问题后,提出了建设“幸福里”社区的工作思路,并迅速组建工作专班,由县国投公司组建劳务公司,搭建“幸福里”社区平台。2022年12月5日,在永仁县查利么村委会,利用闲置校舍、敬老院、办公楼等国有闲置用房改造提升的“幸福里”社区,正式投入使用。社区里宿舍、卫生间、洗澡室和食堂、会议室、阅览室等场所一应俱全,还配有床单被褥、热水器、洗脸盆等生活用品。另外,务工人员不但吃住全部免费,有统一购买的工伤保险,上下班专车接送,每周还有“新农民”大讲堂等职业技能培训。
“注重提升用工服务保障水平,不断增强工人的归属感和幸福感。”是“幸福里”社区吸引力大的主要原因。社区充分发挥“国投劳务+乡镇党委+村党组织”三级组织体系的优势和作用,推动形成技术上相互交流、工作上相互帮带、生活上相互关心的“一家亲”氛围。通过解决务工人员基本生活问题,实现打工挣钱、照顾家庭“两不误”,稳定了产业工人队伍,解决了企业用工难题,“一传十、十传百”,多渠道吸引各方群众务工就业。
“管家式”劳务平台促人产融合
想企业之所想,急群众之所急。“幸福里”社区劳务平台搭建起来后,建立了企业用工信息台账、务工人员信息库,服务专员“一人一企、一企一策”对接服务,通过劳务承包、劳务派遣等形式,构建弹性精准用工新模式,根据企业需求上门提供“管家式”“订单式”用工保障,实现“第三方贴心服务、企业安心生产、群众省心务工”。
这样,既解决了用工、就业“两难”问题,又避免了劳务市场无序竞争,提高了企业用工效率,进而又吸引了不少果业龙头企业落地投产,推动老化低效果园“腾笼换鸟”,促进产业向精深加工拓展,走出人产融合发展的新路子。
“员工式”务工让农民变产业工人
永仁县积极构建“用工企业+劳务平台+务工人员”利益共同体,聚焦提升农民素质,通过“基地+社区”模式定期开办农民“大讲堂”,组织就业创业、技术技能、家风家教、法规法纪等方面的辅导培训,推动传统农民成长为有组织、懂技术、会经营的产业工人,着力打造“永仁县幸福里产业工人”劳务品牌,推动传统农民变为产业工人,将务工“游击队”变为产业“正规军”。
截至目前,“幸福里”共吸纳产业工人4626人,其中返乡人员972人,脱贫劳动力781人,累计为企业提供用工27.09万人次,累计发放务工人员工资3904万元。
县乡搞应急,一支队伍就可以
基层是服务群众的最前沿,针对救援力量单一问题,永仁县积极探索创新,通过整合资源力量,完善应急机制,在不增加政府负担、不增加经费投入、不增加人员编制的基础上,整合乡镇综治、人民调解、专职消防、森林防灭火、人工增雨防雹、基干民兵等人力物力财力,成立乡镇综合救援服务中心,集中打造了一支“5+15人”的常备救援力量。
按照“上级补助、县级预算、乡镇统筹”三级保障模式,将分散在政法、公安、应急、消防、气象、林草、地震、水务、自然资源等各块经费进行整合,各乡镇在不增加经费投入的情况下,综合救援队员人均实发工资由2100元增到4500元,并通过以时间换薪酬、创业扶持等机制不断提高薪酬水平。
乡镇综合救援服务中心将分散的力量和装备集中统一管理使用,加强日常组训、岗前集训、驻队轮训、视频培训、比武促训,不断提升基层应急救援力量专业化、规范化水平。中心建成后,不仅较好完成了治安联防联控、应急处突救援、防灾减灾等中心任务,还在市域社会治理、乡村振兴、集镇管理中发挥了重要作用,让群众“安全感”满满。
来源:《半月谈》、 永仁县融媒体中心
责编 马寅瑞
审核 童文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