蓝天白云、空气清新、山清水秀是云南最鲜明的标签,森林面积居全国第二,城市空气质量连续7年位居全国前列,2023年PM2.5平均浓度21.8微克/立方米、比全国平均水平低近30%,抚仙湖、泸沽湖水质都保持在Ⅰ类……7月15日,云南省全面深化改革·推动高质量发展系列新闻发布会生态文明体制改革专场发布会在昆明举行。发布会就云南省生态文明体制改革促进高质量发展所取得的成效、亮点和好的经验做法进行发布和介绍。
具体成效如下:
一是基本构建了生态文明建设总体制度,奋力绘就美丽云南建设蓝图。累计完成生态文明体制改革事项170余项,形成生态文明制度建设的“四梁八柱”。先后出台创建生态文明建设排头兵促进条例、生物多样性保护条例、固体废弃物污染环境防治条例等地方性法规,完成九大高原湖泊保护条例新一轮修订,制定全面推进美丽云南建设的实施意见。累积创建20个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和9个“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命名40个省级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
二是逐步健全了生态环境保护制度,以高水平保护推动高质量发展。河(湖)长工作机制更加夯实,滇池沿岸违规违建整治取得决定性成效。实施最严格耕地保护制度,在全国首创“坝区耕地划入永久基本农田比例”特殊管控指标。全面建立林长制的组织、督察、考核和网格化管护四项体系。全面节约资源制度形成高位推动的工作格局。持续深化拓展COP15成果,亚洲象、哀牢山、香格里拉、高黎贡山纳入国家公园创建布局。深入实施城乡绿化美化行动,扎实推进生态绿色低碳发展,出台“双碳”实施意见和碳达峰实施方案。
三是逐步完善了生态环境治理制度,建立健全现代环境治理体系。制定构建现代环境治理体系的实施意见,污染防治攻坚战取得积极进展,“湖泊革命”攻坚向纵深推进,开展九大高原湖泊“三治一改善”行动,深入实施“退、减、调、治、管”,以革命性措施推动流域高水平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排污许可证实现全覆盖,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完成九大高原湖泊流域生态产品价值核算,并积极探索结果运用。
四是建立完善了空间管控制度,筑牢祖国西南生态安全屏障。构建全省生态环境分区管控体系,实施“三线一单”,制定加强生态环境分区管控的实施意见。建立完善国土空间规划体系,全面完成省级以下国土空间规划编制。强化生态保护红线管理,划定生态保护红线面积11.35万平方公里,占全省国土面积的29.61%。九大高原湖泊“两线”“三区”落地实施。
五是进一步完善了生态环境督察执法制度,为美丽云南保驾护航。建立健全省级生态环境保护督察10方面50余项制度规范和模板范式,以及省委、省政府督查与生态环境保护督察联动、定期调度研判和重大问题约谈通报、督察整改绩效考评等工作机制。生态环境机构监测监察执法垂直管理制度改革基本完成,生态环境执法力度不断加大,2018年至2023年,全省共查处环境违法案件15825起,罚款17.88亿元。
六是有效落实了生态环境责任追究制度,牢固树立生态环境保护底线意识。不断加强完善审计评价体系建设,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任中)审计科学化、制度化和规范化发展迈出新步伐。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编制有效落实,在部分地区开展全民所有自然资源资产清查试点。制定《云南省生态环境损害赔偿管理办法》,截至2023年底,全省共办理生态环境损害赔偿474件,赔偿金额共1.4亿元。
七是建立健全了自然资源资产产权制度,为自然资源有效监管和合理利用提供制度保障。明确各类自然资源产权主体,推动自然资源资产确权登记。进一步落实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实施水资源消耗总量和强度双控行动。矿产资源管理体制改革有序推进,促进矿业健康可持续发展。探索构建全民所有自然资源资产所有权委托代理机制,试点工作成效明显。
八是健全完善了生态保护补偿制度,形成可持续的正向激励。出台《关于深化生态保护补偿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等系列文件。将生态保护补偿奖励政策覆盖范围扩大到全省六大水系,建立长江、珠江流域横向生态保护补偿机制,启动赤水河流域第二轮跨省横向生态保护补偿。国家级和省级公益林生态效益补偿实现同标准、全覆盖。修订生态功能区转移支付办法,九大高原湖泊补助将根据九湖流域生态产品价值核算结果等因素测算分配。
文旅头条融媒体记者 刘娅娟 文
责编 田薇
校对 李亚
审核 华芳
终审 古文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