遗落山间的“九关十八铺”等您来寻味

禄丰作为云南滇中与滇西的交通要冲、“南方丝绸之路”的主干道,数千年来贯穿禄丰全境的“南方丝绸之路”深刻地影响了禄丰的历史、经济、文化、民族结构的发展及演变,在昆明至大理这段古驿道上设置的“九关十八铺”也为后人留下了悠长的历史记忆。

秦时,西南地区已修筑了著名的灵关道、泯江道和五尺道。西汉元封年间,汉王朝开通永昌道,把西线的灵关道和南线的岷江道、五尺道连成一线,形成驿路交错山水相连的“南方丝绸之路”。

“南方丝绸之路”连接楚雄的主要是南线的五尺道。从成都起,经宜宾、石门关(豆沙关),昭通、曲靖、昆明、楚雄通大理,从大理经永平、保山至腾冲进入缅甸和印度。在2000多年的漫长岁月里,是内地通往滇西及缅甸、印度的唯一通商孔道。因山高水长,地险水阻,猛兽出没,匪患不断,疑案频发,被历朝历代的官方视为人之咽喉,精心呵护,并在险要位置设关隘,重修缮,强治理。

这条“南方丝绸之路”是古代南方军事、商贸、生产、运输最重要的交通生命线。唐代修建“石门道”时,在禄丰境内设有龙和馆(今腰站炼象关)和沙雌馆(今舍资),这是禄丰境内第一次有史籍记载的地名,也是官方在禄丰设置馆驿的开端。自元代开始,禄丰、广通的古驿道由官府组织,经历了大规模的整修,沿路设置了大量的关、堡、驿、铺,到明清时期基本定型,官方把从昆明到大理这段统称为“滇西大马路”,在“滇西大马路”上设置了“九关十八铺”,禄丰境内由老鸦关入境至广通回蹬关出境,全长约120公里,路面宽1.6—2.5米,全用石块铺砌。

根据《禄丰县志》、《禄丰县交通志》、《罗次县志》、《广通县志》、《云南志》、《永乐大典》等记载,南方丝绸之路上的九关十八铺呈自东向西分布,九关依次是碧鸡关、老鸦关、炼象关、南平关、响水关、勒马关、赵普关、回蹬关、从英武关进大理,入滇西。十八铺是读书铺、禄脿铺、白涵厂铺、石门铺、炼树铺、县前铺(河西铺)、南平铺、兰谷铺、新铺、舍资铺、蒙七铺、路甸铺、回蹬关铺、石涧铺、马石铺、水盘铺、苴力铺、英武关铺。

1932年5月,滇西省道从昆明修通至今禄丰县城,随后步步穿行,经一平浪,通楚雄,接滇西。历经千年的南方丝绸之路在为滇缅公路奠定坚实基础后悄然退出了历史舞台,诸多关隘也隐退山间。这些关铺有的历经千年沧桑依旧威然屹立,有的被岁月淘洗得只剩筋骨,有的被风雨浸蚀得片甲不留,只标个地名留在人们的心里。

在境内的“七关”中,最为著名的当数炼象关和响水关,炼象关距离禄丰城15公里,现为禄丰市金山镇炼象关社区管辖,是昆明到大理“九关十八铺”中的第三关。炼象之名始于元代,因该地高山呈现红褐色,犹如被巨大的烈焰烧烤过一般,而那山形如一匹巨象,故得名。由于炼象关重要的军事地理位置,同时又是滇西大马路上最为繁忙的商贸集散地。关内有白酒铺(滇西大马路第四铺)、炼石铺(滇西大马路第五铺)、河西铺(滇西大马路第六铺)。响水关因盛产兰草,明代三大才子之一的杨慎多次驻足于此地并写下《采兰引》而闻名,故此关也称兰谷关。








星宿桥  是架设在炼象关内星宿江上的一座古韵深邃的七孔石桥,建于明万历四十二年(1614年),目前桥长约118米,宽约10米。整个桥面用巨大石块拼接而成,所用的工艺是建筑上最为牢固的榫卯连接。星宿桥是滇西大马路的交通要道。1983年星宿桥被列为省级文物。

来源  禄丰市融媒体中心

责编 任丽华

校对 田薇

审核 华芳

终审 古文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