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河州48个作品亮相云南省第六届群众文化“彩云奖”决赛!

5月下旬,红河州通过举办第三届群众文化“白鹇奖”文艺汇演活动,对音乐、舞蹈、戏剧、曲艺四个艺术门类的作品经过初审、复审、终审三个环节并进行集中展演,严格按照《云南省群众文化“彩云奖”评奖办法》对作品规模、作品界定、参赛人员身份界定、意识形态等方面内容进行了认真审查,推出了一批主题鲜明、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作品申报参加全省第六届“彩云奖”评选及展演活动。经省复赛的严格评审后,红河州共有48个作品入围本届群众文化“彩云奖”决赛名单:包括音乐类作品3个、舞蹈类作品3个、戏剧类作品3个、曲艺类作品1个、美术类作品14个、书法类作品11个、摄影类作品11个、合唱1个,广场舞1个。

在7月16日至7月22日举办的云南省第六届群众文化“彩云奖”决赛中,红河州音乐类作品《爱佐爱莎》《今天日子好》《邻水人家》、舞蹈类作品《阿细姑娘跳喜酒》《云上梯田》《哈鲁和铁牛》、戏剧类作品《阿龙放鱼》《唇齿相依》《路》、曲艺类作品《三弦情》、合唱类作品《丰收乐作》、广场舞作品《马缨花》亮相决赛舞台。

值得一提的是,舞蹈类作品《阿细姑娘跳喜酒》《哈鲁和铁牛》参加了22日晚举行云南省第六届群众文化“彩云奖”评奖及展演活动闭幕式,带您领略红河州独特的民族文化魅力。

让我们一起回顾

红河州选送节目演员们

在“彩云奖”决赛演出中的

精彩瞬间

音乐类

《爱佐爱莎》

该作品以混声合唱的形式,深情演绎了弥勒彝族阿哲支系的传统情歌“阿勒哩”调,作品以阿哲青年对爱情的向往为线索,勾画了在党中央的关怀与引领下,彝家山寨经历脱贫攻坚、乡村振兴的壮丽画卷。山寨焕新颜,生活变幸福,阿哲人民以歌声赞美丰收的喜悦,以旋律颂扬纯真的爱情。

《临水人家》

该作品通过精选一天内晨午昏夜的时间节点,借助典型场景铺陈,描绘出水畔乡村清秀淡雅的自然环境与活泼生动的人文风光,再现滇南建水坝子美不胜收自在悠然的田园风情图景,抒发温暖柔软情思泉涌的无限乡愁,抒发热爱家园、感念家乡、守护美好的强烈情感。

《今天日子好》

舞蹈类

《阿细姑娘跳喜酒》

舞蹈以彝族大黑彝婚俗中送亲时“瓮酒”的形式来表现彝家各支系姊妹和谐友爱、美美与共的山寨喜乐图,表达边疆民族地区人民对幸福美好、和乐安康的甜蜜生活赞美,抒发新时代民族团结一心共同奔赴崭新未来的热烈情感。

《云上梯田》

该舞蹈以世界文化遗产哈尼梯田为背景,从温馨的父子视角展开,舞者用肢体语言诉说着梯田的动人故事,独特的道具完美呈现梯田播种与丰收时节,让人身临其境。


《哈鲁和铁牛》

哈尼族男子群舞《哈鲁和铁牛》通过描绘勤劳淳朴的哈尼小伙“哈鲁”和他的伙伴们在又一年的春耕时节,恰逢祖国蓬勃发展振兴的春风吹进哈尼山寨,跟随着新时代的步伐,哈尼梯田也开始从原始的农耕走向现代化机械转变。

戏剧类

《阿龙放鱼》

该作品通过阿龙放鱼的故事,表达了在灾荒年代,鱼救人命,在盛世年华,人救鱼命,人与鱼和谐共生的理念,反映了彝族群众保护生态、保护环境、保护自然的自觉意识,彰显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主题思想在边疆少数民族村寨落地、开花、结果,使环境更加秀美,人民生活更加幸福。

《路》

该作品讲述因道路改造给群众生活带了生活的不便,社区党员下沉一线为群众带路,发生的一系列啼笑皆非的故事。剧中“路”隐喻中国道路在守正创新中越走越宽广,并通过社区党员的言行,让人民群众了解党以人民为中心的根本执政理念,坚定全国人民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念。

《唇齿相依》

广场舞 《马缨花》

全网火爆的《马缨花》在此次广场舞评比中依旧热度不减,此次演出中演员别出心裁,在服饰上添加了马缨花的刺绣并将马缨花造型移植其间用红色绒线球进行表现,欢快的舞蹈动作与别具一格的服饰相得益彰,每一个舞者都仿佛一朵朵盛开的马缨花,让大家感受到《马缨花》所表达的盛世之下开出的幸福美好之花。

曲艺类《三弦情》

作品以国家级非遗大三弦的传承为主线,采用了曲艺的表现形式,植入了本地民族的音乐和舞蹈,表现了三代人不同的生活困境,反映出保护非遗文化的艰辛和不易,也体现了乡村振兴带给群众的新生活,为乡村的方方面面注入了新活力。

合唱类《丰收乐作》

该作品用朴实的音乐语汇展示了红河人民在这片神奇的土地上,世世代代生生不息地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幸福生活与对这片土地的依恋和挚爱。

本次活动展演中,红河州代表队以展现红河绚丽多姿的民族文化为主题,秉持着对民族文化的热爱与坚守,带着精益求精的态度和勇攀高峰的决心,在决赛的舞台上全力以赴,争创佳绩。无论是充满活力的广场舞、亦或者薪火相传的非遗舞蹈、还是充满民族特色的合唱,都彰显着红河州“三千四百年”丰富的内涵,下一步,红河州将继续用群众文化舞台讲好红河故事,传递红河声音,充分展示了红河州丰富多彩的文化内涵和人民群众的艺术创造力。

文旅头条通讯员 孙思漫 文

主办方 图

责编 马寅瑞

校对 王楚云

审核 李元

终审 李文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