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省文化和旅游厅开展非遗知识产权保护讲座

.

7月22日,云南省文化和旅游厅举行面向全省16州(市)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讲座。讲座以电视电话会议形式举行,旨在通过法律与非遗保护的深度探讨,充分提升云南一线非遗工作者的业务能力,为非物质文化遗产领域提供法律咨询服务,促进其与现代生活的和谐融合,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事业的繁荣发展,让文化遗产在新时代绽放迷人光彩。

近年来,随着非遗特色文创、非遗相关产品以及非遗品牌的发展,非遗领域知识产权保护的重要性日益凸显。知识产权保护是维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群体的合法权益、彰显非遗保护与传承实践中的创新精神的关键环节,对实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全面性和系统性保护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如何有效增强非物质文化遗产领域内知识产权的保护力度,已成为业界广泛关注并积极探讨的重要课题。

此次讲座邀请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知识产权研究中心吴汉东教授、黄玉烨教授亲临云南,就“知识产权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及“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指南”的重要课题,进行了深入的讲授和解读,为与会者带来了一场内容丰富、见解独到的专题讲座。

吴汉东教授结合国际上的版权竞争形式、时代发展以及互联网技术的运用对法律保护非遗进行分析和讲解,并为云南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提出建议。吴汉东教授提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全面保护应遵循保存、维护、传承及合理应用的连贯流程。鉴于云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丰富多样性,他建议采纳数字化、区块链、大数据等技术手段,以实现有效记录、保护和活化利用,让非遗真正“活起来”。


“非遗形态的多元性决定了这一领域知识产权的复杂性,应在整体的立法保护中注意不同知识资源的形式、规则与特性。在当下社会生活中,非遗保护传承往往是‘集体性’与‘个人性’交融,有些非遗作品具有创新性,因此非遗的保护利用需要“公权”与“私权”相结合。此外,部分不具备著作权的知识资源,按条件可以受到地理标志等的保护。”黄玉烨教授通过分析近年来国内外知识产权领域的标志性案例,深入阐释了知识产权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的核心价值,探讨了非遗保护与传承过程中所面临的法律挑战,并对非遗领域知识产权的保护策略进行了全面的讲解与普及。此外,黄玉烨教授还与参训学员进行了积极的交流与互动,促进了讲座知识的深入理解和应用。

云南省文化和旅游厅一级巡视员杨德聪、非遗处全体人员,省非遗保护中心相关负责人,昆明市文化和旅游局各级负责人、非遗工作者和代表性传承人参加主会场会议。其他州(市)相关人员在州(市)分会场听取讲座。讲座告一段落后,主会场、分会场参训的相关工作人员和非遗传承人结合工作实际积极提问,共同探讨知识产权保护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利用。参加讲座的工作人员表示,讲座以理论和案例相结合的方式,讲解详实,通过讲座大家增强了依法保护意识,收获颇丰。

文旅头条融媒体记者 刘娅娟 文/图

责编 刘榕杉 实习生 黄春妹

校对 田薇

审核 李元

终审 张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