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开十三朵,民族一家亲”
世居在西双版纳的傣、汉、哈尼等13个民族
以其独特丰富的民族文化和非遗技艺
让这片神奇美丽的土地
增添了一抹色彩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从非遗的视角
走进西双版纳
聆听一段段来自非遗好物的“自白”
了解和感受非遗的魅力
象脚鼓:
我是西双版纳傣族人家中一个不可或缺的乐器,我以木为身,通体中空,鼓面蒙皮,我的鼓身外侧常被涂上红、绿、紫等色彩,鼓腰和鼓的下半部雕有孔雀等装饰图案,让人一眼让去看去,既有精美又显独特。为了更方便调节敲鼓的使用,手艺人通常会用细牛皮条勒紧拴系于鼓腔下部,用以调节鼓的张紧度。作为歌舞道具和伴奏乐器,我在傣族传统乐舞中占有显要地位,集中体现了傣族乐舞的艺术风格,也是了解傣族古代生活和个性特征的动感资料和实物载体,是傣族悠久历史文化的见证者。
每到节庆期间,我洪亮且富有节奏的音色和舞蹈演员们的象脚鼓舞相互融合,总会将傣家儿女的热情豪迈、外柔内刚的民族个性展现得淋漓尽致。
(周建武 图)
景洪傣族象脚鼓手工制作技艺历史悠久,制作技艺独特,具有浓郁的傣族特色。从选材到做成象脚鼓的全过程,都伴随有世代相传的规矩和习俗,以刀、斧、凿子等简单工具进行手工雕凿为特点,雕刻、绘画在鼓身上的精美图案中蕴含着深厚的傣族传统文化精髓,是手艺人对每个制作的象脚鼓的吉祥祝福。2013年,景洪市申报的象脚鼓制作技艺被公布为第三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傣族象脚鼓舞以象脚鼓作道具和伴舞乐器,以傣族武术性舞蹈的传统套路为基础,是一种极具傣族男性舞蹈典型特征的传统舞蹈。舞蹈分为独舞、对舞、群舞等多种形式,具有庆贺丰年、怡情悦性、强健身心、以舞会友等多重功能,还在培养合群心理素质和增强民族内聚力等方面起到了关键作用。
同时,象脚鼓制作技艺和象脚鼓舞,是傣族贝叶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体现了傣族敬畏天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态观,蕴含着古代社会分工的遗迹,是傣族狩猎文化的形象诠释,以口传身授的方式世代传承,积淀了傣族先民的生存智慧和审美情趣。
文旅头条融媒体记者 李舒琪 文
李舒琪、周建武 图
责编 康莞悦
校对 徐俊
审核 李元
终审 李文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