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缨花》欢乐舞动现场 红河州文化馆供图
“马缨花”红了,红遍大江南北,甚至红到了国外。
“山上开的马缨花,哪个最爱它?山上开的马缨花,阿妹最爱它;有一朵花开在大山上,有一首歌生长在彝家,花是马缨花,歌是马缨花。”当欢快的旋律响起,《马缨花》这件富有地方民族特色的歌舞作品,从云南省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简称“红河州”)一路红到了全国多地,还红到了德国、马来西亚等国。据不完全统计,截至目前,“马缨花”相关视频全网浏览量突破3亿次。跳起《马缨花》,成为一种新的文化体验。
《马缨花》为何如此有感染力?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这件作品植根于群众生活和民族文化,深受红河人喜爱。2018年,红河州文化馆副馆长张明等文化工作者深入当地曲左村体验村寨生活,最终以彝族烟盒舞为舞蹈素材,以曲左村彝族山歌为音乐,引用当地民间方言、白话作为唱词、念白,精心编创,形成了富有乡土气息的《马缨花》。该舞蹈描绘了彝族青年如马缨花般浓烈的爱情,表达了彝家儿女对家乡的热爱、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其中,彝族烟盒舞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由舞者手夹“烟盒”的底与盖,边弹边舞。起舞时,人们身着饰以彝族刺绣的民族服饰,佩戴银泡,身姿摇曳,如同一朵鲜艳的马缨花绽放开来。
“《马缨花》在其发源地具有相当高的人气,也获得了不少荣誉。”红河州文化馆馆长童石磊介绍,《马缨花》创作完成后,很快就成为红河州大小广场上的“常驻嘉宾”,并于2022年入围第十九届群星奖广场舞决赛,2023年获“舞出中国红”全国广场舞优秀作品称号,今年7月又亮相云南省群众文化领域最具品牌代表性的“彩云奖”决赛舞台。
《马缨花》所具有的人民性、艺术性是其普及、流行开来的根本,但这是否意味着它可以自然而然地红起来呢?红河州文化馆数字文化工作室主任李瑜坦陈,墙内墙外,馥郁花香,不是“坐等”来的,而是主动策划和发掘潜力的结果。
今年4月,红河州文化和旅游局、红河州文化馆发起了“马缨花舞蹈挑战”线上活动,邀请全国各地各族儿女跳《马缨花》,在全网引起了广泛关注。5月2日,红河州为表现优异的舞者颁奖。
“原本只是想通过挑战活动试试水,没想到效果这么好。”李瑜说,参与挑战的既有红河州13个县市的文艺工作者,也有全国各地的群文工作者;既有专业舞者,也有舞蹈爱好者;还有许多优秀舞者和团队跳出了新风格,把《马缨花》跳“出圈”。比如,国家一级演员、青年舞蹈家刘福洋在浙江杭州将《马缨花》演绎得潇洒大气,山西忻州的忻青年舞团跳出了青春活力的风采。
从某种意义上说,各地舞者二次创作的过程,也是《马缨花》不断被越来越多人看见、欣赏、跟跳的过程,不仅扩大了其影响力,也给了红河州开启新一轮舞蹈挑战的信心。7月31日,红河州发起了红河“马缨花”舞蹈巅峰赛,分为线上的舞蹈巅峰赛话题参与和线下的舞蹈展演、景区打卡等活动。其中,线上活动时间截止到9月26日,线下活动则将在9月28日收官。
“我们在短视频平台上设置了官方话题‘红河马缨花舞蹈巅峰赛’,邀请全国喜爱《马缨花》、热爱文化艺术的网友共创、共跳《马缨花》舞蹈,发布相关视频。”童石磊介绍,活动按照其视频的点赞量、转发量、收藏量所获综合分数,评选出一、二、三等奖,予以相应奖励,并将推选出5名“红河马缨花推广大使”。同时,为参赛视频点赞超过300人次的网友提供了免费游红河州指定景区等福利。
据了解,《马缨花》还受到了留学生和旅居红河州的外国友人以及多个国家的社会组织的喜爱,他们在各地开展《马缨花》的国际传播,通过文化交流的方式扩散“花香”,带动区域旅游热度。为此,红河“马缨花”舞蹈巅峰赛的比赛规则设置了英语版、越语版等多国语言版本。
对于《马缨花》“出圈”这一现象,中国文化馆协会副理事长王全吉保持着密切关注。在他看来,红河州对社交媒体的有效利用创新了传播推广方式,使优秀群众文艺作品能够以更生动、更易于接受的形式呈现给公众;线上、线下的结合形成了互动闭环,进一步提高了关注度和参与度;借助文艺名家的影响力以及设置奖励机制,也是扩大传播的有效路径。“更重要的是,植根当地,展现了红河州的文化魅力。”王全吉说。
“出圈”以后呢?红河州文化和旅游局局长赵伟说,“马缨花”不只是歌舞,更是能够代表红河州绚丽民族文化的符号。下一步,将通过丰富拓展红河“马缨花”文化内涵,打造红河“马缨花”旅游专线、红河“马缨花”特色民宿、特色餐厅、特色文创产品等方式,将红河“马缨花”塑造为全民共享的文旅IP。
来源 中国文化报
责编 王楚云
审核 华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