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9月10日是我国第40个教师节,在这个特别的日子,我们步入美丽的建水,感受儒家思想对建水的浸润。
孔子,这位伟大的教育家,几乎一生都在践行教书育人的使命,他也算是中国最早的旅行家,周游列国,足迹遍布十多个邦域。“仁者乐水,智者乐山”,他将旅行的愉悦与自然之美融为一体。
建水古城有“文献名邦”“滇南邹鲁”的美誉。在时间的长河中,儒家思想和边地文化在建水广泛交融,数百年儒文化的熏陶,沉淀了建水人民淳朴善良的品质和崇文重教的民风,“临安士子讲习惟勤,人才蔚起,科第盛于诸郡”。
建水县元代始建庙学,明洪武年间又建临安府学,万历年间再添建水洲儒学。清代更是先后设立了崇正、焕文、崇文、曲江四大书院。当时,有“临半榜”之誉,即云南科举考试中榜者中,临安府士子占据了半数左右,堪称云南之冠,全国罕见。
孔子在建水回到了自己的“家”——建水文庙。这里是他精神的家园,也是儒家文化在南方的象征。
建水文庙始建于公元1285年,距今已有700多年的历史。作为践行儒家思想的载体,文庙得到数十次维修保护,形成一殿、一阁、两庑、四门、五祠、八坊的建筑格局。其建筑规模仅次于山东曲阜孔庙,被列为全国巨型文庙之一,更以其建筑的历史价值、艺术价值、人文景观和儒学内涵,构成当代著名建筑学家梁思成先生所说的“伟大人格的圣地”。
建水古十景中的“学海文澜”就在文庙,由 “礼门”、义路”石坊、洙泗渊源牌坊合围而成的平台,称为唇台,亦称月台。站在唇台往南看,学海碧波荡漾、焕山含翠,倒影池中,形成了“学海文澜”。
唇台的东西两边的“礼门”“义路”石坊,原木坊,公元 1764改木为石。两座牌坊的一侧都竖有一块“下马牌”。1609年清政府钦定“官员兵民人等于此下马”例后,通行各省。从此文庙外都立“下马碑”,凡有祭典活动,各路官兵来到碑前,文官必须下轿,武官必须下马,表示对孔圣人的尊敬。
在这场旅程中,不仅可以重温孔子倡导的教育理念,亦在这样一座充满书香气息的古城里,找到共鸣。
文旅头条融媒体记者 缪欢 文
江蕊先 建水文庙 图
责编 马寅瑞
校对 王楚云
审核 华芳
终审 李文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