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雄南华县:在市井小吃中品味南华

南华二字本身就有一种厚蕴薄发的力量。

这座诗人笔下的滇中小城,既有大自然赋予的的漫山野菌,又有千年沉淀的的彝人风情,还有茶马古道沿途留下的镇南“马帮菜”、“沙桥三绝”、“雨露土八碗”……

从门缝里透进第一缕晨光中的一碗稀豆粉到夜晚灯火阑珊处的烧豆腐、烤肉串;从繁琐兴奋的彝家“拦门酒”到一个“平实无奇”的烤洋芋、烤青头菌……

总有一道南华美食,在舌尖上、在乡愁里无尽的蔓延……

清晨

在德茂菌宝庄园的栀子花香和鸟鸣中起床,信手摘颗杨梅,去赶个早集,顺便吃个早餐。

“卖甜白酒!打豆花、凉粉凉虾、锅巴凉粉……”“叮、叮、叮,叮叮糖……”在熟悉的乡音吆喝中穿街走巷,“无花果”“酸多依”、黏菜粑粑、大白花;“香喷头”“鬼见愁”;红葱、白葱、大鸡枞;各种你没见过没吃过的,都可在早市上见到买到。

穿过小时记忆中的街巷,转过街角就到了50年老店——镇南豌豆粉,亲切的栗碳火、梦中的黄、白粉,儿时的“小粑粑”,还是那几种佐料:细芫荽、油辣椒、椿籽粉、花椒油、卤腐水……

在南华,很多人的一天都是从一碗稀豆粉开始的,看着早点铺熙攘的人群,和熟人聊着天,吃一碗稀豆粉,然后一脸惬意的离去!

在南华,乡愁就是一碗热乎乎的稀豆粉,对身处异乡的游子而言,回家了,一定要来碗正宗稀豆粉......

稀豆粉最早出现在明朝洪武年间,来此“蛮夷之地”屯田戍边的中原人传入,将豌豆磨粉滤制而成的美食,色泽金黄、口感细腻,吃法多样……

稀豆粉可冷吃、热吃、油煎,也可“双拼三拼”,还可拌“小粑粑”、油条、米线。

镇南豌豆粉作为南华有名小吃之一,受无数食客和游子的喜爱,看似普通,三日不吃必发慌......

正午

中午哪里吃正好?“沙桥三绝”!还可一睹凤山湖“风姿”。

凤山湖原名毛板桥水库,因盛产生态鱼而得名,风和日丽时,泛舟凤山湖,水波滟潋,远峰叠翠,近水如烟……好一幅人间仙境图。

一首七绝《沙桥》云:“沙桥古驿乱山崦,小憩征车打午尖;嫩煮鱼羹餐豆饭,香生馋口梦回甜。”

沙桥酸菜鱼,凤山湖生态鱼加入酸菜、辣椒、花椒、葱花等调料烹饪而成,鱼肉鲜而不腥,嫩而不碎,食之酸辣回甜,甚是美味。

臭豆腐,精选黄豆和山泉磨制并用石膏浆点化,豆香浓郁,发酵而成“霉豆腐”油炸后香气扑鼻,品相诱人、配上特制蘸料入口,外酥里嫩,越臭越好吃,令人又怕又爱却念念不忘!

千张肉,精心烹制的五花肉码得齐整反扣盘上,色泽鲜亮,肉香和着腌菜香,薄薄的肉片吃起来肥而不腻、酸甜可口,千张肉裹酸腌菜放入金黄的窝窝头里,就成了南华人独特的“肉夹馍”!

在沙桥街头,你随意拐进哪一间犄角旮旯小店,总能买到酸菜鱼!勤劳聪慧的沙桥人把“靠水吃水”发挥到了“极致”^

走出云南,忆南华;走进南华,念沙桥。可见沙桥美食在南华有着“浓墨重彩”的一笔!

对于南华人而言,“沙桥三绝”是一种记忆,也是一种传承,更是一种仪式。

晌午

夕阳西下,得来个大餐,彝山菌宴野生菌火锅安排上,才不负这头顶烈日东奔西跑的一整天!

彝山菌宴源自清末民初镇南马店的“马帮菌子菜、马帮羊汤锅”,其祖上为马帮菜创始人,如今已是四代传承。野生菌火锅用料极其讲究,精选散养乌骨鸡、马街土鸡、五顶山土鹅,加桂花井的水小火慢炖,待汤底熟透,土鸡(鹅)带嚼劲时,加入青头菌、牛肝菌或喜欢菌子若干,大火煮30分钟即可食用,一勺菌汤入口,从舌尖温暖到胃,浓郁菌香从鼻孔冒出,仿佛成了“菌人”……

夜晚

夜已深,言未尽……若你的胃还恰有一丝空隙,那就约上三五好友,来点南华小灶酒、小烤串、烤洋芋、烤青头菌……时光里蘑菇街、锦绣城小吃街、一途鹅文化旅游两旗海生态景区、灵官秋葉田稻田理想研学基地、德茂菌宝庄园……这些“五花八门”的小烤串定能“抚慰”你“孤独”的胃!

其实,南华的烟火气不止于此……

时已至,兴未艾!还有心心念念的雨露“土八碗”、雨露正月初八“灯会”、雨露洒披武的“菌窝子”……

(土八碗蘸水活鱼)

(土八碗箐水涨鸡)

(土八碗红烩白肉)

其实不想走,其实我想留,留下来陪你每个春夏秋冬……

南华,就是这么的令人欲罢不休……

文旅头条通讯员 黄宝玉 文

南华县龙川镇供图

责编 王楚云

校对 马寅瑞

审核 李元

终审 张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