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南华:2万多人“吃”上了“彝绣饭”

9月27日,南华县七彩彝绣文化传播有限公司被党中央、国务院表彰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一个以彝绣为主的文化传播公司为啥能在全国性的表彰大会上获此殊荣?这与南华近年来全力推动彝绣产业发展,让越来越多的农村留守妇女实现经济独立,让一个个农村家庭吃上“彝绣饭”密不可分。截至目前,全县共有刺绣能手2360人,共有3780户2万多人“吃”上了“彝绣饭”,占南华人口的十分之一。

(南华县七彩彝绣文化传播有限公司被党中央、国务院表彰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南华县委宣传部供图)

传承,千年指尖技艺古韵流芳展风华。彝绣作为彝族的文化符号之一,已流传千年。然而,随着现代制衣技术的不断发展,能拿针会刺绣的绣娘越来越少,很多人不再愿意自己绣花做服饰或者鞋子,看着这项自己从小就喜爱的技艺面临失传的可能,2014年,外出务工的丁兰英决定返乡创业,决心将这项技艺传承下去。“我从母亲那里学会的绣花,母亲从外婆那里学会的绣花,到我这一代已经是第四代了,我希望通过我的努力将这项技艺传承下去。”丁兰英说。

正因怀揣着对彝绣的热爱和决心将这项技艺传承下去这份执着,最终她通过探寻民间遗留古物件、拜访老艺人,将一种种即将失传的针法传承下来,在挖掘保护老物件的同时,促进绣品不断推陈出新,熟练掌握了72种针法,其中打籽绣、缠针绣、螺旋绣3种针法是目前无法用机器代替的。如今在南华七彩彝绣公司你不仅能看见与现代潮牌完美结合的时尚绣品,还能看到珍贵的老绣片。

(刺绣能手正在与残疾绣娘交流)

在保护和传承彝绣这个文化瑰宝的过程中,丁兰英并非孤军奋战,她的背后是整个南华县对这个产业的重视和扶持。据了解,为将这个具有特殊意义的文化产业做起来,南华县不断加大非遗文化的挖掘保护力度,针对广大农村妇女因家庭原因无法外出务工挣钱养家的实际,专门为农村妇女、残疾人量身定制培训方案,通过线上与线下相结合的方式不断提高她们的刺绣技艺,据统计,2020年以来,共开展彝绣技能培训235期14304人次,培养彝绣能手2360人,45名绣工列入非遗传承人名录。

(绣娘们在刺绣,李发兴摄)

创新,千年指尖技艺引领时尚潮流。彝绣茶盒、彝绣通知书、彝绣polo衫、彝绣与潮牌的联名款……近两年南华彝绣因不断与现代时尚碰撞出新的火花而频频登上热榜热搜,走出了一条非遗文化引领时尚潮流的新路子。

谁曾想,现在被越来越多人喜欢的彝绣,曾经也是一个“看着好看,但穿不出去的小众产品”。为打破彝绣受众面小、市场占有率低的发展困局,南华县用好用活东南大学、中国石油大学(北京)、上海机场(集团)有限公司等定点帮扶资源,着重从扩大彝绣知名度、增强创新力等方面多方发力,推动彝绣从藏在深山无人识到走出云南,走向国际市场。

“公司刚成立那几年,绣工少,技艺高的绣工更少,加上没有好的设计,产品种类少,质量参差不齐,缺乏市场竞争力,绣品销量低。”丁兰英回忆说。

“县里的主要领导带我去外地跑市场、参加展会,提升公司产品销量和影响力;东南大学设计团队在指导我们设计的同时还帮我培训设计人才,我们的产品质量得到不断提高。”丁兰英一点点回忆着。

(彝绣与潮牌联名,南华县七彩彝绣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供图)

发展,千年指尖技艺演变为指尖产业。“一枝独秀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我们发展彝绣产业的最终目的是在传承保护好非遗文化的同时,让更多的群众能因彝绣增加收入,改变生活。”南华县县委主要领导说。

在彝绣产业发展壮大的过程中南华县深挖彝绣文化价值、经济价值、民生价值,在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中走出了一条绣品变商品、绣片变名片、绣场变市场的新路子。

“我们公司能有今天的成效,离不开县委、政府的大力支持。”丁兰英说。确实,这不是一句套话。“这些年政府不单给我们资金支持、项目支持、还帮助我们找订单,特别是2022年专门成立工作专班,帮助我们企业发展。”丁兰英接着说。

成立工作专班,从培树“七彩彝绣公司”龙头企业入手,成立彝绣文化产业公司,创办彝绣产业园,搭建彝绣产业联盟平台,县委、政府通过一系列行之有效的举措推动彝绣产业强起来。

最终在一系列实打实的政策汇入和一波接一波领导干部实打实的作风带动下,这几年,以七彩彝绣公司为龙头的南华彝绣产业由小到大、由弱变强,据统计,今年1至9月,全县彝绣产业实现销售收入4542.2万元,同比增长43.42%,绣娘月人均收入从2000多元增加到4000元以上。

文旅头条通讯员 吕玉玲 文/图

责编 王楚云

校对 马寅瑞

审核 李元

终审 李文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