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开十三朵,民族一家亲”
世居在西双版纳的傣、汉、哈尼等13个民族
以其独特丰富的民族文化和非遗技艺
为这片神奇美丽的土地
增添了一抹色彩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从非遗的视角
走进西双版纳
聆听一段段来自非遗好物、美食的“自白”
了解和感受非遗的魅力
“我”是傣族传统手工伞,由绵纸和竹子手工制作而成,伞面需用油进行处理,当地又称为“油纸伞”。在傣家人的生活中有着重要作用,不仅是人们日常生活中遮风避雨的工具,也是节庆时载歌载舞的道具。2005年,傣族传统制伞工艺被西双版纳州人民政府公布为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名录项目。
一把小小的油纸伞,承载着傣族人民的大智慧。傣族油纸伞看起来质朴、简单,但从材料的准备到最后成伞,需要经过多道工序制作和时间沉淀。其中,制作油纸时需要准备:构树皮(制成棉纸的主原料)、灰、裱浆、染料和籽麻油等材料,而看似简单的伞架在制作时也需要从上到下,由里到外,经过制作伞头、伞骨、伞把、绷制伞架、裱纸、修饰、上油、晾干等八个步骤有条不紊地进行,制伞时对每个部分也有着特别的要求,比如:龙竹用于制作伞骨和竹弹簧,金竹制作为伞把,棉线用于固定伞骨,之后还需要经过裱浆、染料、上油、晾干等过程,一把傣族传统手工伞才算制作完成。为了更精准、更快地制作傣族传统手工伞,聪明的傣家人在长期的制伞过程中发明了许多自制工具,利用自制纸模、篾刀、臼杵、木直尺、木弧尺等,提高了制伞的效率。
文旅头条融媒体记者 李舒琪 整理
来源 西双版纳州文化馆
责编 海莱阿芝
校对 康莞悦
审核 李亚
终审 李文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