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7日,“有一种叫云南的生活·消防守护”专场新闻发布会在中国救援云南搜救犬机动专业支队举行。“有一种叫云南的生活”归根到底是老百姓的美好生活,消防救援队伍作为和群众贴得最近、联系最紧的队伍,始终战斗在最危险、群众最需要的地方。记者从发布会上获悉,今年以来,云南省消防安全形势持续稳定,未发生重特大火灾事故。
消防安全形势稳定 “火焰蓝”救援能力持续提升
今年截至10月31日,全省共发生火灾1.49万余起,造成59人死亡、72人受伤、直接财产损失1.19亿元,火灾亡人数、伤人数、直接财产损失数下降,电动自行车火灾和居民住宅场所火灾形势保持稳定。
防风险、除隐患,完善消防治理体系。吸取全国发生的重特大火灾事故教训,云南省立足实际推动构建党建引领的消防安全治理体系,建立完善消防责任体系、工作体系和考评体系,今年先后部署开展了集中除患攻坚大整治、电动自行车安全隐患全链条整治和畅通消防“生命通道”等专项行动,截至10月底,共整治火灾隐患14.3万处,督促拆改栅栏、防盗网、广告牌等影响逃生障碍物40.5万处,协同各地各有关部门新建电动自行车充电棚2137个、停车位9.46万个、充电端口5.33万个。推动将175个州(市)级消防重大工程纳入同级国土空间规划重点项目目录清单,不断改善消防安全环境。针对基层防控薄弱这个难题,提请省政府一抓三年,在全省城市消防站保护范围外的1134个乡镇(街道)全部建成政府专职消防队和消防工作站,专职消防队员达1.48万人。
立足实战,持续推进专业化救援能力建设。着眼“全灾种、大应急”任务需要,按照“仗怎么打,兵就怎么练”的思路,云南省消防救援总队加快专业化进程,持续推进了山岳、水域、搜救犬和室内烟火特性四个专业化能力建设。连续12年与法国宪兵开展合作,在昭通大山包等地打造了全实景、复合型的山岳救援训练基地,7次举办中法山岳救援技术交流培训,累计培养山岳救援人才1600余名;在昭通建成首座模拟1至5级强度的急流救援模拟训练设施,利用牛栏江、关河等建立野外实训场地,获批挂牌国家级“水域救援训练基地”,累计承办全国、全省消防救援队伍水域救援培训66期,输送水域救援骨干人才4553人;目前,全国范围共设有两支“国字号”的消防搜救犬专业力量,其中一支就在云南。着眼为全国消防搜救犬队伍服务,云南省消防救援总队投入1.4亿元建设全国搜救犬高原训练示范基地,推行符合国际标准的搜救犬等级认证考评,建立完善了人、搜救犬、装备融合搜救的复合型搜救技术体系。目前,具备开展国际搜救资质的犬只达77头,居全国第一。多年来,云南消防搜救犬队伍在重特大灾害事故救援、重大活动消防安保中屡立战功,先后参加了“5·12”汶川地震、“8·03”鲁甸地震等各类应急救援1728次,搜救遇险群众578人,参加各类重大节事安全保卫上千次;面对当前各类建筑功能结构日趋复杂给灭火救援带来的严峻挑战,云南省消防救援总队经过2000余次实验训练,依托昭通训练基地建成了建筑火灾内攻综合训练、室内烟火特性训练、小尺寸建筑火灾模拟训练等专业燃烧训练设施,成功复制轰燃、回燃、滚燃等极端火灾现象,填补了现代火灾扑救技术培训的空白,获批挂牌国家级“建筑火灾室内烟火特性训练基地”,为全国培训人才1964人。
紧绷消防“责任弦” 严守文旅“平安线”
立足云南独特的民族文化和旅游资源,云南省消防救援总队在旅游热点地区设置消防服务站,组建消防宣传志愿服务队开展入户宣传,派出执勤力量抵近值守,圆满完成“火把节”“泼水节”“三月街”等节庆安保任务。
历史文化遗产是不可再生、不可替代的宝贵资源,要始终把保护放在第一位。2023年9月17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45届世界遗产大会通过决议,将“普洱景迈山古茶林文化景观”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普洱景迈山古茶林文化景观”成为全球首个茶主题世界遗产。景迈山核心区有15个传统村落,其多元的文化价值和自身的脆弱性、不可再生性,决定了火灾防控工作的重要性。
为保护好景迈山绚丽的自然风光、灿烂的民族文化、厚重的茶文化资源,普洱市人民政府专门印发《景迈山消防本质安全水平提升方案》,明确“市、县、乡、村、组”的消防工作职责和“消防工作组织、消防力量建设、消防基础设施”等5类工作重点,在尊重民俗、尊重传统的基础上,打好消防安全“人防、物防、工程防、管理防”组合拳,密织了景迈山“共建、共防、共治、共享”的消防安全防护网。
有了制度和硬件的保障,真正实现“隐患能自查、小火能扑救、大火能避免”还需要群众的参与。依托消防工作站、专职消防队、志愿消防队下沉到网格,管理局以业务帮扶指导方式跟踪联系,建立起“党建+宣传教育”“党员+宣传培训”“网格+消防巡查”等服务体系;通过社规民约建立160个“同心互助”联动组,在9个传统村落动员村民成立10支农村组织义务防火队,并组织村组干部进行消防安全培训,实现邻里守望、户户联防;动员核心区村民轮流担任“打更人”,以鸣锣方式提醒防火,发动村委会干部利用“村村通”广播在早、中、晚集中播报消防安全常识。采取“集中轮训、上门培训、定期拉动”等方式,组织开展有针对性的实地消防救援演练。定期组织举办消防安全“双语夜校”、播放消防公益电影、逐户敲门开展“地毯式”宣传等方式,提升消防安全宣传的深度和力度。现在景迈山家家都有了灭火器,群众消防安全意识明显提升。
大理市喜洲镇是人们理想的“有风的地方”,这个国家级历史文化名镇有111个白族古建筑群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全镇经营性自建房205家,旅游民宿195家,人流物流大,火灾风险高,消防安全是喜洲镇的重中之重。
围绕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当地不断提升基层消防守护能力和水平,建立了喜洲镇消防工作站。作为大理市首个景区小型消防站,喜洲消防工作站被纳入全州接警调度范围,负责喜洲、上关片区的警情,承担景区消防安全“急先锋”职责,有效缓解了环洱海北线基层消防力量不足的问题。自成立以来,共处置火灾206起,抢险救援410起,抢救被困人员45人。
结合喜洲镇的特点,当地政府针对喜洲镇游客多的特点,将消防文化融入旅游项目建设,将喜洲工作站打造成网红打卡点,每周五对外开放开展科普教育。消防工作站也是景区的群众便民服务点,免费提供热水热茶,配备解暑药、止泻药、创可贴等基础性药物,为游客解决实际困难。同时,抓住重点场所管理人、重要岗位人员、特殊群体人员、原住居民、游客5类重点人群,组建自行车、电动车宣传巡查队进行消防安全常识宣传。结合旅游景区特点,当地还科学制定检查计划,在旅游旺季、重大活动、重要事件节点,围绕突出风险隐患针对性开展专项整治。
文旅头条融媒体记者 刘娅娟 文邓斌 图责编 童文文校对 杨奥审核 李亚终审 古文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