跋山涉水寻文物 穿林过涧摸“家底”——昭通市永善县开展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工作侧记

.

从初夏到酷暑,从金秋到寒冬,有一支特殊的工作团队活跃在昭通市永善县乡村。他们日出而行,日落而归,翻山越岭、跋山涉水,穿梭丛林,不辞劳苦地开展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工作,并取得阶段性成果。截至目前,昭通市永善县已复核完成“三普”登记不可移动文物44处、调查新发现文物6处。

自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工作启动以来,永善县及时召开动员大会,制定工作方案,组建普查队伍,完成第一阶段普查普查系统与采集软件安装、普查队伍培训、试点等工作。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全力保障普查工作,确保有序有效推进。

为摸清县域文物资源“家底”,普查队员围绕此次文物普查新要求,精心做好准备,除带上无人机、数码相机、手持终端、电脑、画板等必需设备外,还随身携带镰刀、斧子、锄头、扫帚等工具,每普查一个文物点,普查队员与乡村文物志愿者首先对文物周边杂草、杂木、堆土等进行清理,还原文物本来面目,然后再进行拍摄、测量、坐标定位、资料登记、简要绘图。

东奔西跑的外出调查工作结束后,常常已是傍晚时分。回到住处后,队员们匆匆吃过晚饭,顾不上休息,精细绘图、撰写文物简介,录入“四普”系统,井然有序的资料整理工作又开始了。明月高悬,鸣蛩声声,陪伴着队员们一直忙碌到深夜。

在推进普查工作进度的同时,永善县将此次普查作为一次练兵契机。自“四普”工作启动以来,永善县以县文旅局和县文物管理所的4名同志为普查业务核心,县水务局、县退役军人事务局、乡镇(街道)等单位派人参与行业和本辖区文物普查,为全县文物保护注入人才力量。

据普查员袁志坚介绍:“这次文物普查队伍中,既有经验丰富的老队员,也有刚参加工作的‘00后新兵’,他们发扬传帮带精神,以老带新让队员们在实践中积累经验,迅速成长,为培养锻炼一支优秀的文博人才队伍奠定基础。”

邓永刚是全县24名普查队员中年龄最大的一位,再有4年就退休,却身兼驾驶员、普查员后勤员等职务。每次外出普查,他总是提前检修好车辆,其他普查队员在车上打盹时,他还得集中精力安全驾驶车辆将普查队员和普查设备送到每一个文物点。到普查点后,他积极参与文物环境清理,拿出手机记录每个文物基本情况。有时普查点距离乡镇(街道)和村委会较远,赶回去吃饭太耽搁时间,“六哥”就会及时联系伙食,解决普查队员后顾之忧。谈到文物普查工作的艰辛,他只是笑道:“文物普查目的地在地图上看起来近在咫尺,走山路一步一步要耗费好几个小时。有时遇到险峰峭壁,队员们就靠着手里的镰刀、锄头和临时做成的登山杖,一路披荆斩棘,攀爬而上。而诸如被植物割破手指,或者鞋子走烂都是时有发生的事。”

普查队员蒋心田是文物普查系统的“新兵”,毕业于江西科技师范大学文物与博物馆学专业,来自永善县文管所。作为“00后”,小蒋从大城市到小县城,再参与乡村田野调查,虽有点不习惯,却丝毫不畏惧。她自豪地说:“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是重大国情国力调查,事关国之大计。尽管普查条件艰辛,但我从未想过退出,因为自己刚参加工作,就赶上这次文物普查,把学校学到的理论知识运用于工作实践中,是一次机遇,更是一次磨练,对我的成长很有帮助。”

小雪已至,初冬的凉意开始逐步蔓延,但普查队员们的激情和斗志却依然不减,通过前期的艰辛努力,取得了阶段性成果。接下来,普查队员还将继续奋战在一线,用心用情推进文物普查阶段性目标任务。

来源:永善县文化和旅游局  

责编 马寅瑞

校对 王楚云

审核 李元

终审 张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