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溪江川有一种特色糖——“叮叮糖”,因售卖师傅叫卖时使用铁块和小锤敲打出“叮叮”的声音而得名。售卖师傅走街串巷,只要听见“叮叮”清脆的声音就知道是卖叮叮糖的来了,似乎这种“叮叮”的声音也成为叮叮糖独一无二的吆喝方式。
民以食为天,食以味为先,在味与食物之间,总是不自觉地培养了人们的味觉记忆,寻寻觅觅中,那些被情感融化过的味道,正是乡愁的解法,能解千愁万绪。
江川自清朝光绪年间起就有在腊月二十四这一天过白糖节的民间习俗,尤其是前卫镇、江城镇区域较为隆重,2005年6月,“白糖节”被列入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
李贵,白糖制作技艺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区级),江川区前卫镇前卫村人。他从母亲手中接过这份手艺,一做就是40多年,泡发麦芽、磨碎麦芽、拌米制作糖糟、蒸糖糟、发酵糖糟、过滤糖水、熬煮糖水、冷却、“拉糖”、再冷却……等10多道工序,手工和米做,没有另类的添加和技法,却总能一口知真味。
“熬煮糖水制作糖稀得花费2—3个小时,根据糖水拉丝程度决定起锅时间,熬煮时间过长会煮‘老’,影响口感。”李贵说。
李贵这么说:
“早上5点多就得起床开始准备起锅烧火,糖糟是前天晚上就得发酵准备。”
“拉糖得需要40分钟左右,拉到糖丝变成米白色为止,是个力气活也是个技术活。”
“传统手艺经济收益见效慢,耗时长,但是祖辈传下来的技艺舍不得丢掉。”
熬煮好的糖稀经过捶打拉丝,放上熟芝麻再用两根棍子搅起来,在江川叫做“搅搅糖”,糖稀拉糖后裹上面粉避免潮湿,进行冷却定型,成品的“叮叮糖”会撒上面粉避免潮湿,初入口有面粉的味道,继续咀嚼由硬变软,绵密甘甜。
知时令而食,冬天正是吃“叮叮糖”的好时候,纯手工的坚持,非遗技艺的守护,从舌尖甜到心尖,如果味道有记忆,如果佳节有归期,那记忆中的甜才能解乡愁这道题。
文旅头条通讯员 普梦媛 文/图/视频
责编 王楚云
校对 马寅瑞
审核 杨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