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化并举”“十个打造” 牟定创新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

聚焦“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总体目标,按照“示范引领、以点带面”工作思路,近年来,在滇中腹地的青山绿水间牟定县正以“五化并举”“十个打造”等创新举措,绘就宜居宜业和美乡村新图景,为新时代乡村振兴注入鲜活“牟定经验”。

“五化并举” 擦亮和美乡村生态底色

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离不开人居环境的改善。在牟定县江坡镇高平村牌坊村民小组,每家每户都有“小三格”,即沉淀池、化粪池和发酵池,这可是牌坊村民小组污水治理的“法宝”。村民将日常生产生活产生的污水全部接入“小三格”,经过40多天的沉淀处理后,排放到村里的污水排放总管网。进入总管网的生活生产用水再排入建在田间地头的“大三格”,并经过40多天的厌氧发酵池发酵处理后,再流入小型生态氧化塘,最终成为农业生产灌溉用水。每家每户建设“小三格”、集中建设“大三格”等简便易行的设施,让牌坊村民小组实现了农村生活污水和畜禽粪污的全收集、全处理。

围绕清洁水源、清洁田园、清洁家园“三清”目标,牟定县把农村垃圾归为“土、草、木、石、纸、金、塑、玻、布、水”10类来处理。“水”开展“三小格+三大格”的专项治理外,对“土、草、木、石”自然化处理,“纸、金、塑、玻”统一回收,“布”则通过村收集、乡运输、县处理的办法进行处置。按照“户减量、村收集、镇转运、县处理”的垃圾分类处理模式,牟定县从源头减少垃圾产生,所有垃圾都实现资源化利用和无害化处置,被评为全国村庄清洁行动先进县,探索出的农村生活垃圾和污水治理新模式在全省推广。

坚持净化、亮化、绿化、美化、文化“五化并举”,牟定县集干部群众之力,全域推进农村人居环境综合整治提升工作,打造全省“最干净城乡”,取得了“苦干半年,多活几年;投几千元,省几万元;垃圾不丢,污水回收;看着不脏,闻着不臭;干净宜居,延年益寿”的良好效果。

24个有品质、各具特色的“口袋公园”憩息地,集绿色、健身、特色为一体全程10公里的环城健身绿色生态廊道,住宅旁、村旁、路旁、水域旁环境优美的绿美社区……现在的牟定,城市绿美底色更足,人居环境和城市品位得到双提升,各族群众诗意地栖息在和谐美丽之中。

“十个打造” 解码乡村文化“精神密码”

牟定县历史悠久、文化灿烂,素有“左脚舞之乡”“腐乳之乡”“工匠名乡”的美誉,两次获评为“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七千万年至两亿年前的恐龙化石、春秋晚期的铜鼓、战国时期的编钟,书写着穿过历史风烟的悠远与古老。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彝族左脚舞、华美大方的民间乐器“龙头四弦琴”,演绎着彝族文化最鲜活的生命激情。制作工艺独特和口感醇厚的腐乳、精制美观的彝族刺绣,以匠心传承文明密码。



近年来,牟定县依托一年一度的“三月会”等民间传统节庆活动,大力开展左脚舞歌舞乐大赛、送戏下乡文艺汇演、大家乐广场舞赛、彝艺大赛等民族文化活动,人民群众的文化自信心和文化幸福感稳步提升;还将文旅有机融合,促进左脚舞文化旅游产业实现差异化、特色化、品牌化发展;全力支持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活态化利用,大力组织申报省、州级非遗保护项目;打造了赵旗村、河节冲村、蟠猫朵苴村等一批旅游扶贫示范村、乡村旅游名村,加快推进彝和园左脚舞风情特色小镇、茅州古镇文化旅游项目建设,文化服务供给能力全面提升,民族文化出圈出彩。

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要内外兼修。按照牟定县“十四五”规划2021年“净化”、2022年“亮化”、2023年“绿化”、2024年“美化”、2025年“文化”的目标任务,今年,牟定县将持续推进“五化并举”的同时,瞄定2025年“文化”目标,着力乡村文化建设,将从全县727个自然村抓起,每一个自然村组织开展好以“推选一名传承人、一项技艺、一个节日、一道名菜、一首民歌、一栋老屋、一个广场、一棵古树、一片山林、一条河流”等“十个打造”文化活动,打造“村”字号文化活动品牌。聚焦“左脚舞之乡”文化名片,大力开展群众性文体活动,常态化开展以“唱左脚调、跳左脚舞”为主要特色的健康操、健康练、健康唱、健康跳、健康赛“五健康”全民健身活动,打造左脚舞全民健身文娱活动品牌,增强村民文化自信感、文化快乐感、文化幸福感。

文旅头条融媒体记者 刘娅娟 文

文旅头条 牟定县融媒体中心 图

责编 王楚云

校对 马寅瑞

审核 华芳

终审 李文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