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居玉溪:触摸千年非遗,做时光的“守艺人”

在玉溪,旅居不仅是停留,更是一场与古老文明对话的修行。这里藏着云南最鲜活的文化基因——8项国家级非遗、200余项省市级项目,如同散落山野的明珠,串联起彝族、傣族、哈尼族等多元民族的智慧与诗意。在玉溪的旅居生活中,不妨潜入玉溪的非遗地图,以双手触碰温度,以心灵解码传承,让旅居时光成为一场跨越千年的文化觉醒。

(玉溪滇剧小戏《先生好茶》剧照)

一抔泥土,万种风情:在陶与火中淬炼匠心

玉溪的泥土,被时光赋予了灵性。

玉溪青花——窑火丹青里的绝代风华

走进被称为中国青花瓷器的三大产地之一的玉溪,欣赏造型古朴敦厚、纹饰简洁生动的青花瓷器,在非遗传承人的指导下,亲手拉坯、刻花、施釉,带走一件独一无二的“玉溪青花”。

华宁陶——600年窑火不熄,釉色如宝石流淌

走进“陶乡”华宁,探访龙窑边抟泥制陶的老匠人,看粗粝陶土在指尖翻飞成器,孔雀蓝釉在烈火中幻化出星河般的纹理。

易门浦贝陶——彝族古法的质朴之美

深入村寨,跟随非遗传承人用古法烧制土陶,感受粗陶罐上彝族图腾的原始张力,听火塘边“土陶煨茶”的古老故事。

一缕丝线,千年底色:织就民族的诗与远方

玉溪的经纬,编织着民族的诗意密码。

花腰傣织锦:穿在身上的古老史诗

在新平的傣族村寨,向“织娘”学习用腰机织锦,看五彩丝线如何幻化为凤凰花、槟榔纹,再亲手缝制一枚承载祝福的傣锦香包。

峨山彝绣:针尖上的万物生灵

到彝族刺绣传承人工作室,用堆绣和平绣结合的绣法,绣出山茶、蝴蝶与火焰纹,让指尖流淌的针线,呈现最美的民族风情。

一曲一调,山河回响:聆听大地的古老歌谣

玉溪的非遗,是会“呼吸”的活态史诗。

滇剧与关索戏:穿越时空的戏剧活化石

在小屯村,看一场戴面具演绎的“关索戏”,三国英雄在傩舞中重生;或于玉溪滇剧院,听悠扬鼓乐声中,百年戏腔如何唱尽人间悲欢。

哈尼族棕扇舞:与自然共舞的仪式

秋收时节,走进元江哈尼山寨,跳起棕扇舞,模仿白鹇鸟舒展的姿态,在鼓点与欢呼中读懂哈尼族对山川生灵的敬畏。

一味一箸,古法新生:舌尖上的非遗传承

玉溪的烟火气里,藏着代代相传的味觉秘方。

通海豆末糖:十八道工序的甜蜜匠心

在通海百年老作坊,见证豆粉与饴糖如何经过拉丝、折叠、切割,化作千层酥香的“东方巧克力”,体验“手起刀落”间的非遗绝活。

澄江藕粉:一勺凝尽滇中水韵

到风光秀丽的澄江,取抚仙湖七孔莲藕之髓,经磨浆沉浮、洗浆、沉淀等工序,最后晾晒成雪,体验冲调时藕香清远如云破月来,一勺凝尽滇中水韵的非遗滋味。

非遗旅居计划:做一日文化“继承人”

为旅居者量身定制玉溪非遗深度体验——

非遗传承人工坊:与大师面对面,从制陶、刺绣到古乐演奏,解锁“手艺人”身份;

文化村落驻留计划:入住傣家或彝家土掌房,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沉浸式感受非遗诞生的土壤;

四季非遗之旅:春赶花街节、夏跳花鼓舞、秋过十月年,冬过长街宴,在四季流转中触摸文化脉搏。

(彝族花鼓舞)

旅居玉溪,让每一次相遇都成为文化的续写。这里没有橱窗里的标本,只有火塘边传承的温度、织机上的呼吸、陶土里的心跳。当你亲手捏塑一件陶器、绣出一片图腾、唱响一段古调,便已在这片土地的文化长河中,留下了自己的印记。

旅居玉溪,多彩非遗等你来“继艺”。

文旅头条融媒体记者 王艳华 文

玉溪市文化和旅游局 图

责编 汤雁玲

校对 童文文

审核 李元

终审 李文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