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三农工作置于“国之大者”来布局,作出一系列的安排部署,出台了一系列促农、惠农、利农的好政策,毕红生认真系统学习了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农业农村工作的重要指示精神,更是激情满怀投入到兴农大业中。
毕红生,一名大山里的孩子,从家乡来回家乡去是他的创业初心,正是这份对初心的坚守,让他在时代的浪潮中不断奋进,助力乡村振兴。
情倾故土,意气风发为脱贫攻坚做贡献
毕红生,1970年8月生,土生土长的石林人,父亲从事小煤窑生产,为了分担父亲养家糊口的艰辛,毕红生早早就开始从事煤矿行业的工作,穷人家的孩子早当家。工作后又通过自学、培训等途径,取得矿长资格证、省招生考试委员会中专教育考试单科合格证。自1991年以来,毕红生还连续多年被石林县人民政府、石林县煤炭局评为煤矿安全生产先进工作者,为原圭山乡(现为圭山镇)煤管所管辖的矿井安全生产和煤炭调运做出了贡献。成家立业后,毕红生选择自主创业,几经磨砺、备尝艰苦,终于有了一定的资金积累。2009年,他紧跟时代发展潮流和经济社会转型发展方向,选择结合石林当地资源优势,从事石材生产加工、销售。自2009年6月创办石林赫石工贸有限公司(以下简称“赫石工贸”)以来,毕红生带领公司全体员工,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始终坚持“以信誉求生存、以质量求效益、以创新求发展、以安全保稳定”的发展理念,使公司不断发展壮大,经济、社会效益显著。自2009年以来,石林赫石工贸有限公司累计生产总产值超5亿元,上缴国家税收达1500万元以上。
2010年,鉴于石林石材长期面临设备落后,技术薄弱、产能过剩的困境,他投资了3000余万元对企业进行了改扩建,引进了云南省首套世界先进水平的石材加工生产线。实现了石材荒料整块切割、预抛光、抛光、上胶和红外线定准桥切的大理石大板生产完整配套的生产加工,从而填补了云南省石材大板加工的空白,结束了云南省长期以来出口荒料到福建、广东等地加工成大板之后再运回云南桥切使用的行业现状。彻底改变了云南石材行业长期停留在生产工程板、路沿石等低端产品、低附加值产品的历史,使石林乃至昆明市、云南省的石材产业发展迈上了一个新台阶,实现了石材行业集约化生产和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轨道。在企业发展的同时,即为政府增加了税收,也为当地少数民族群众提供了就业机会,为打赢民族地区脱贫攻坚战做出了较大贡献。目前,当地村容村貌发生了巨大变化,从业的村民家庭富足,生活条件极大改善,公司员工收入状况均已达同行业较高水平。
在努力发展企业的同时,积极投身社会公益和文化、教育、建设事业。作为一名企业家,他带领公司发展壮大的同时,改善职工的生活水平和收入;作为一名党员,他以身作则,用一个党员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和家人,不断学习创新,提高自己;作为一名多个协会的成员,他积极参与协会的各种活动,交流分享经验,并为协会发展壮大起到了积极作用。2005年至2011年间,先后被授予“助人为乐模范”、优秀企业家等称号。
迈入新时代,担负起新农人的新使命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将三农工作列为“重中之重”。“中国要强,农业必须强;中国要美,农村必须美;中国要富,农民必须富。”毕红生读到这些金句,心里久久不能平静。为了带动周边农民富裕,担负起更大的社会责任,他须不断提升自己的知识涵养和视野。2013年以来,他积极参加省内外各类管理学习班的学习,参加一些国内知名大学的各种专题培训,努力学习国内国际的管理知识,积极拓展视野。走出去学习的同时,还邀请行业中的知名专家到公司来讲课,并将公司的战略目标确定为建队伍、建制度、建品牌、建战略,以现代化的制度来规范和管理公司,提高员工素质,不仅为企业发展壮大提供基础保障,也为员工自身的职业规划和发展奠定了基础。至今,他的企业在当地创造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其间,他积极践行“先富带动后富,最终实现共同富裕”要求,作为“大山的儿子”,他念念不忘家乡的发展,积极投身家乡的乡村振兴事业,以创新当担之力,自觉扛起民营企业的责任与使命。
在石林县圭山西侧,这里的苹果树随山势成行排列,远远望去宛如绿色飘带,红肥绿瘦。苹果树下,果农们一边采摘、一边歌唱,到处是丰收的欢声笑语,一派田园牧歌的美丽画卷。在通往苹果园的水泥道路上,有装载苹果的运输车,也有专门来采摘苹果、体验乡村旅游乐趣的游客开来的小轿车,每逢周末,热闹的景象让人欣喜。这片充满希望的苹果园,是石林赫石兰茂农业有限公司(以下简称“赫石兰茂”)流转海子村、矣美堵村、新寨子村1000余亩山地建设的现代化苹果生产种植园。
赫石兰茂2017年由毕红生创立,谈起成立该公司的初衷时,毕红生表示,当前,经济社会转型发展,企业的发展趋势必然要为人们的健康服务。石林县具有良好的自然生态环境优势,随着国家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发展绿色有机农业,大有可为,既可以创造出更多的财富,又可以造福桑梓,回报社会。秉持着这样的初心,经过5年时间的发展,圭山脚下的苹果树从无到有,从树苗长成了高大挺拔的大树,也在当地村民心中“开了花、结了果”。7年来,毕红生的苹果生产种植园为当地村民提供就业岗位80余个,带动农户120余户300余人致富奔小康。同时,毕红生的苹果生产种植园还成为了圭山苹果产业发展的龙头、石林农业生态文化休闲旅游示范园区、云南(昆明)优质有机苹果种苗繁育种植基地。依托圭山有机苹果示范园,发展乡村生态旅游,延伸了农业产业链和价值链,扩宽了农业产业发展优势,带动了圭山地区经济社会发展。为了不断提升苹果品质,赫石兰茂积极与科研院所开展合作。2022年3月,石林赫石兰茂农业发展有限公司获云南省农业科学院、中国农业大学联合项目组“高原特色有机农业专家工作站”授牌,其苹果基地获该项目“试验示范基地”授牌,云南省科技重大专项花落赫石兰茂,为赫石兰茂打造全国领先的有机农业生产基地提供了科技支撑、人才支撑。
科技赋能,助力民族地区乡村产业振兴
产业振兴是乡村振兴的重中之重。毕红生除了苹果种植之外,又开始谋划新的产业。2023年,人参果种植培育、智能分拣到市场销售是毕红生继石材产业经营后的跨界探索,目的只有一个,就是以新质生产力赋能农业发展,助力乡村振兴。
在壮大赫石工贸和赫石兰茂后,2023年6月,石林赫石工贸有限公司与当地一家民营企业强强联合,成立了石林大成农业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大成农业公司)。摆脱“重建设、轻运营”的模式,大成农业公司租用石林国有资本投资有限公司产地和设备与昆明市农业科学研究院合作,建设了云南首个高标准人参果优质脱毒种苗组培实验中心,配套建设高标准生产优质脱毒种苗设施大棚70余亩,生产水果鲜食型及果菜兼用型优质脱毒种苗,从源头上提升人参果的品质。
在春天气息弥漫的田野里,毕红生走进位于云南石林台湾农民创业园内的石林大成人参果脱毒种苗繁育基地,照看这些他精心培育的“孩子”。这片70亩的钢架育苗棚里,工人们在苗床上剪下枝条、扦插、浇水,培育在今年3月前后交货的800余万株人参果苗。种苗采取现代化的种植方式,在昆明市农科院的悉心指导下繁育的‘圆果二号’种苗用药少、产量高,解决了果农和消费者最关心的问题,同时,还可根据果农的需求提供技术服务。
除了栽培育苗,在大成农业公司分拣中心,工人把从金平、临沧等地收购回来的人参果一个一个地放进先进的国产智能分拣线上的秤盘里,随着流动的分拣线进入到检查区,从检查区出来的果子会自动按照“体检”结果分流到两条线路上,被自动淘汰的坏果通过其中一条分拣线撤离分拣区,智能分拣线不仅能称出果子的克重,还能根据果子甜度、果芯颜色判断果子的品质。这是传统的人工分拣无法替代的,相比传统人工分拣的方式,智能分拣线选出来的果子品质更好、安全性更高,工人会按照果子的甜度进行分级装箱。这样,保证发出去的每一个人参果都是完好的,每一箱果子的大小、甜度几乎一致,让消费者的体验感更好。如今,大成农业公司的人参果从各大超市流入到消费者手中,远销到北京、上海、广州、浙江、福建、甘肃、新疆等地,还有不少慕名而来的企业到分拣车间调研、签下订单。
2024年,“圆果二号”在石林、金平等地的亩产均值在8000至10000元之间,智能分拣车间拣量达每小时2吨。工人多为当地农民,他们可通过加入栽培、分拣计件创收,带动当地农民增收。同时,通过“企业+农户”的合作模式,大成农业公司从种苗源头、种植技术指导、收购、分拣、包装等工艺流程把控人参果的品质,通过专业的市场和电商销售流程将人参果大批量卖出去,助力果农增收的同时,也盘活了国有闲置资源。
低碳农业,打造“云上人家”乡村发展新模式
矣美堵,这个位于石林县圭山镇的彝族村落,一个让人流连忘返的地方。整个村庄形似一条红色彩带,挂在圭山的半山腰,每逢雨天,水汽常常凝结成云,把村庄笼罩在云雾之中,因此得名“云上人家”。随着乡村旅游发展的推进,养在深山的“云上人家”走进了人们的视野,但如何将人流转化为产业兴旺的现金流,是近年来圭山镇及矣美堵村民的共同愿望。2023年,毕红生投资的石林红胜旅游有限公司(以下简称“红胜旅游”)进驻矣美堵,以“村集体公司+市场运营主体CEO+乡村CEO+村民”的模式,盘活村里的闲置资源,进行硬件改造是进驻的第一件事。毕红生和他的团队入驻以来,公司已经投入40余万进行乡村旅游硬件改造,在游客中心一楼打造了接待旅游团队的餐厅,二楼打造了供游客观景休闲、喝咖啡的文创空间,闲置的专家工作站也摇身一变成了特色民宿,将弃用的小学改造成了烧烤露营场地。至此,一个集住宿、美食、游乐、管理成一体的乡村旅游目的地应运而生。
(云南省文化和旅游厅资源开发处 图)
矣美堵村,一栋栋具有浓郁彝族特色的红墙灰瓦房屋点缀在群山环绕之中,房前屋后有百年老树和翠竹点缀,错落有致,风景格外别致。2024年,矣美堵村接待了以团队游客为主的客人,游客的陆续到来也给公司运营带来新的挑战,停车场容量小等配套服务硬件设施亟待改造提升。为了提升矣美堵乡村旅游的整体服务水平,红胜旅游公司联合镇政府开展乡村旅游服务免费培训,村民自愿报名参加。规范村民接待服务水平的同时,引导村民打造差异化的特色餐饮。红胜旅游组织培训出来的村民积极参与到旅游接待中,根据游客接待量发出用人需求,村民除了日常经营自己的农家乐外,还可以在运营群里接单,赚工钱,实现家庭经济增收。在运营矣美堵乡村旅游的过程中,毕红生和团队倾囊相授,通过提升旅游服务帮助村民获得企业投资分红以外的直接收入。
这个模式的未来谋划:就是紧紧背靠圭山国家森林公园这篇绿色生态资源,打造一条常态化的乡街子,村民可以把家里种养殖的瓜、果、蔬、菜、蛋、禽等土特产和山里采摘的野菜、野生菌等山货拿到街上卖,这也是直接收益的一部分。间接收入方面,红胜旅游按照每年保底10万元租金租下矣美堵村游客服务中心,公司盈利后将有25%的利润进入到村集体公司,村民可以按人头获得租金和利润分红。
多年以来,毕红生的一个信念是:作为一个党员,作为一个企业家,作为社会的一份子,要带领员工过上更好的日子,要带领行业走上更健康、可持续发展的道路。生命不息,奋斗不止。毕红生深知乡村振兴是一项长期的系统性的任务。未来的日子,他将脚踏实地、行稳致远,跟随国家乡村振兴战略指引的方向,全力推进农业高效优质发展,不断提高农民收入水平和幸福指数,助力石林县乡村产业振兴。
常怀感恩,发展成果回馈一方故土乡亲
自创业以来,毕红生常怀感恩党中央、感恩总书记的心情,在追求企业发展的同时,亦不忘与员工、社区、地方、合作伙伴分享自身的发展,积极回馈社会。同时“赫石”亦积极投身于社会公益与自然生态的改善,支持中国经济和中华文化的传承。在毕红生的推动下,公司勇于承担社会责任,积极参与关心基层困难党员、“爱心助你”上大学等公益活动,先后为石林圭山镇、泸西午街铺镇村庄修路、学校建设、抗旱救灾、爱心助学等捐资 200 余万元,成为“替政府分忧,为群众解困”的典范。毕红生还带领团队先后成立了篮球队、足球队、“黑石头”演唱组合等;由公司冠名举办的中国 CBO “赫石杯”篮球联赛,邀请辽宁青年女足与公司足球队在石林举办足球友谊赛;赫石“黑石头”组合参加国际文化交流,到德国、新加坡等地演出,并且参加中央电视台和中宣部中央文明办举办的“石林激情广场”演出等活动,均获得社会各界一致好评。
近年来,公司先后荣获石林县优秀非公企业、“青年文明号”等。毕红生也先后被评为“昆明市助人为乐道德模范”、石林县“五一劳动奖状”、“石林县助人为乐道德模范”、“石林县工商联先进会员”,午街铺镇“重教兴学先进个人”、圭山镇“优秀企业家”、昆明市“优秀企业家”,2012年当选为昆明市工商联第十一届会员代表,2016年当选为中共昆明市委第十一届党代表。毕红生还加入了摄影协会、石材商会、泛亚企业家协会等,为行业和协会的发展积极奔走、建言献策。
(石林融媒 图)
创业30年来,他始终没有忘记回报他土生土长的家乡——石林圭山,怀着这份深沉的爱,这位“大山的儿子”把乡愁写在圭山这片土地上,从创立石林赫石工贸有限公司开始,他始终牢记党的教导,感恩党,一步一个脚印,用勤奋、创新、奋进不断书写企业助力乡村振兴的美丽篇章。
李文女 刘娅娟 文
邓斌 摄 部分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责编 张楠
校对 刘榕杉
审核 华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