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月春风染新绿,非遗薪火暖彝乡。3月12日,楚雄州民族中学校园里,老师们暂别教案与粉笔,相聚在艾香袅袅的职工书屋,一场“非遗薪火传匠心”的手作之约,裹着草木清香悄然启幕。老师们以指尖的温度触摸非遗传承,在欢声笑语中共叙民族团结情。
“彼采艾兮,一日不见,如三岁兮。”随着纪录片《一艾生春》的镜头推开时光之门,艾草从《诗经》的吟哦中款款走来。艾烟氤氲间,当镜头定格李时珍采艾绘图的场景时,工会委员张瑞青老师笑着举起艾草锤半成品:“今天咱们可要复刻《本草纲目》的智慧。”
当艾绒清香盈满室,手作教学正式展开。老师们将艾草揉捻成团,固定位置,插入手柄,指尖翻飞间,清香满溢的艾草锤渐渐成型,古法技艺在传递中焕发新生。老师们不禁感叹:“这缠绕,要缠得均匀美观,可不容易,得像教书育人般耐心细致”。大家举起自己精心制作的艾草锤,敲敲这,锤锤那,满堂欢声笑语,好不热闹……真实映照了口中的“锤走春困,艾(爱)在民中”。
周医生的养生课堂妙语连珠:“晨起敲胆经,艾锤可比教鞭顺手!”她示范的“涌泉穴叩击法”让久站授课的老师们直呼解压。
彝族教师郭金秀随即用彝语教学:“祝大家开开心心,平平安安,万事如意”,普通话与彝语交织的祝福声交织,相映成趣。
最后的养生操环节,体育教师赵学梅带领大家打卡艾草锤养生操,让艾香在筋骨间开花。高举的艾草锤与绽放的笑颜,既舒展了身体又放松了心情。
艾草锤手作,让非遗技艺从展柜走进掌心,让健康智慧从古籍跃入生活,更让民族团结的种子,随着艾草香渗进每缕春风里。
暮色染红校园时,携艾草锤而归的教师们,身影在林荫道上拉成长卷。一支支艾草锤,锤头裹的是文化血脉,锤柄缠的是团结情丝。艾草锤手作活动让传统文化在掌心跳跃生辉,民族团结的精神,随着艾草的温热,深深烙进每位教育者的心田。或许教育本就是一场温柔的非遗传承:以匠心为火,以仁爱为艾,在三尺讲台煨暖文化的根脉。
文旅头条融媒体记者 陈明海 通讯员 郭丽媛 文
图片来源 楚雄州民族中学
责编 刘榕杉
校对 童文文
审核 华芳
终审 李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