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17日,文化和旅游部公布第六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名单,全国共942人入选。云南省临沧市三位杰出非遗传承人——罗文军(传统音乐“阿数瑟”)、赛丙(传统舞蹈“傣族白象、马鹿舞”)、金小页(传统技艺“傣族、纳西族手工造纸技艺”)凭借深厚的文化积淀和卓越的传承贡献,成功跻身国家级传承人行列。这一荣誉不仅是对三位传承人个人成就的肯定,更是对临沧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充分肯定。
扎根乡土,传承文化根脉
临沧市地处云南西南边陲,多元民族文化在此交融共生,孕育了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此次入选的三位传承人,均以毕生精力守护和弘扬本土文化,成为民族文化传承的“活态载体”。
罗文军:让“阿数瑟”唱响新时代
作为传统音乐类传承人,罗文军扎根镇康县数十年,致力于国家级非遗项目“阿数瑟”的传承与推广。“阿数瑟”在临沧镇康和永德广为流传,以即兴对唱、叙事抒情为特色,被誉为“流淌在茶马古道上的天籁之音”。罗文军不仅熟练掌握数百首传统曲目,还创新融合现代元素,编写教材、组建传习所,培养年轻传承人百余名。他常说:“阿数瑟是民族的魂,只有让年轻人爱上它,文化才能真正活下来。”
赛丙:舞动傣乡千年神韵
傣族传统舞蹈“白象、马鹿舞”是傣族泼水节等重要节庆的核心表演项目,以灵动恢弘的舞姿展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念。传承人赛丙自幼随长辈学习舞蹈技艺,数十年来坚持走村串寨传授技艺。他创新编排的舞蹈剧目多次登上省级舞台,并带领团队赴国内外展演,让这一古老艺术焕发新生。赛丙表示:“白象与马鹿是傣族人心中的祥瑞,舞蹈不仅是技艺,更是民族精神的传递。”
金小页:守护古法造纸的匠心
传统技艺类传承人金小页,是临沧市傣族、纳西族手工造纸技艺的领军人物。这一技艺以构树皮为原料,经浸泡、蒸煮、捶打、晾晒等18道纯手工工序制成纸张,质地柔韧、可保存千年,被誉为“纸中瑰宝”。金小页坚守古法工艺,同时推动技艺与现代设计结合,开发文创产品,带动当地200余户家庭增收。她的作坊已成为省级非遗工坊,吸引众多学者和游客探访。“每一张纸都承载着祖先的智慧,我要让世界看到它的价值。”金小页如是说。
政策引领,夯实非遗保护根基
临沧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始终深入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及国家级非遗传承人管理要求,通过建立非遗数据库、设立专项保护资金、建设传习基地等措施,构建“传承人+村寨+学校+产业”四位一体保护模式。近年来,全市累计投入超千万元用于非遗抢救性记录、传承人培训及活态展示,成功申报国家级非遗项目9项、省级非遗项目45项,培育各级传承人700余名。
创新融合,激活文化生命力
在保护中发展、在发展中传承,是临沧非遗工作的核心理念。当地以“非遗+旅游”“非遗+电商”为抓手,打造了翁丁佤寨非遗体验区、普洱茶制作技艺非遗工坊等特色项目,年均吸引游客超数十万人次。此次三位传承人的入选,将进一步推动临沧非遗品牌化、国际化进程,为乡村振兴注入文化动能。
展望未来,续写传承新篇章
临沧市文化和旅游局相关负责人表示,将以此次入选为契机,持续强化传承人梯队建设,完善保障机制,支持传承人开展授徒传艺、学术交流及跨界合作。同时,深入挖掘非遗当代价值,推动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让非遗“见人见物见生活”,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建设文化强市贡献力量。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文明的瑰宝,更是乡村振兴的精神纽带。临沧三位传承人的故事,印证了“守护根脉,方能开创未来”的深刻内涵。未来,临沧市将继续以非遗为媒,书写民族文化传承发展的壮丽篇章!
来源 临沧文旅
责编 杨奥
校对 童文文
审核 李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