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春三月,正值明前茶采摘时节,云南省楚雄彝族自治州南华县兔街镇万亩茶园里,茶农们穿着彝绣衣服,背着背篓,正忙着采摘今年的第一批春茶,放眼望去,一片繁忙景象。
(采茶,南华县委宣传部供图,2025年3月摄)
兔街镇地处哀牢山南坡,东与楚雄市西舍路乡相连,南接普洱市景东县,西邻大理州弥渡县、南涧县,位于“三州四县”接合部,种茶历史悠久,全镇茶叶资源分别占楚雄州和南华县茶叶资源总数的50%、93.3%,自古就有“哀牢古国,千年贡茶”美誉。然而,长久以来,传统的种植方式和小作坊式的分散加工,让兔街茶埋在深山无人识,很多茶园因此被“放弃”,茶叶产量、产值和茶农收益不增反降。
转变源于2022年。兔街镇半坡村委会三家村茶农罗朝恩是最早感受变化的人之一,他说:“2022年,政府和云南农业大学茶学院达成校地合作协议,茶学院在我们这里成立了专家工作站、科技小院和科技特派团,教我们管理茶园、制茶、改良茶叶包装。”
(茶山风景,南华县委宣传部供图,2025年3月摄)
2022年,家中有30余亩茶园的罗朝恩第一次拿到了10万元的茶收入,这在以前是根本不敢想的。“利用茶学院专家团队制出的茶茶汤清透、回味甘甜,销售价格也上涨了50%。”
有了高品质的茶叶,还需品牌和产业规模才能真正催生茶致富。在云南农业大学茶学院的帮助下,兔街镇深入开发兔街茶资源,挖掘茶文化,提升茶产品,融合茶文旅,打造“兔乐之”区域公共品牌、开发系列产品,建成生态示范茶园3000亩、茶庄园1座,依托生态茶园开发“茶旅+民宿”“茶旅+研学”“茶旅+康养”等茶文旅融合新业态走俏市场。
开发了茶叶的“树上”价值,茶学院的专家团队很快便将目光转向了“茶树+”的立体生态茶园建设上,推广“茶树+食用菌”“茶树+中药材+蜂源植物”的二三层结构立体茶园栽培模式。
(罗朝恩胡峰养殖,罗霄2025年3月摄)
罗朝恩结合自家茶园特点,选择了“茶树+中药材+蜂源植物”栽培模式:“王白娟教授说得特别对,古茶树生态茶园是有限的,但是茶园的发展是无限的。去年,我在茶学院专家团队的帮助下养殖了1万余窝胡峰,仅这一项就实现收益83万元。”
“30余亩的茶山,近百万的收入,这在以前,就连做梦都不敢这么想!”罗朝恩感慨。
在兔街,罗朝恩的致富路不是个例。在云南农业大学茶学院的帮助下,如今的半坡生态茶园,200余亩黄精、400亩重楼,1万余窝胡峰共同搭建的立体生态茶园,正在哀牢山的春风里诉说着茶农致富的故事。云南农业大学茶学院的立体生态茶园探索实践更是荣获2024年中国研究生“美丽中国”创新设计大赛生物多样性保护与利用创新大赛三等奖。
云南农业大学茶学院与兔街的相遇,像明前的春茶遇到了沸腾的清泉,在哀牢山山坳里冲泡出了茶农致富茶产业发展的春韵。2022年来,云南农业大学茶学院先后组织13批270人次深入兔街开展科技服务,组织专家服务团和大学生三下乡社会实践队开展工作160余人次,开展综合技能培训17次覆盖1500余人,开展技术指导40多次,惠及茶农2100多人次,选派乡镇干部到茶学院学习7次,组织茶企负责人到普洱、临沧等地参观学习6次。在校地携手联合推动下,兔街镇茶园面积和产值分别从2021年的2.1万亩、800万元增长到了2024年的2.63万亩、1.08亿元,带动3800余户茶农户均增收6000多元。
文旅头条通讯员 王昭蓉 文
责编 李舒琪
校对 童文文
审核 华芳
终审 李文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