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做好易地扶贫搬迁后续帮扶工作,大姚县铁锁乡党委、政府始终把后续扶持发展作为民族地区易地搬迁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着力聚焦“搬得出、稳得住、能就业、可致富”的目标,走出了一条具有铁锁特色的各族群众搬迁新路子。
聚焦党建引领,抓好民族地区社会治理。始终坚持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线,充分发挥“党建一张网”管理服务功能,搭建“村(社区)党总支+安置点党支部+社区辅警+挂包干部+搬迁群众”的网格化管理平台,建立搬迁群众信息档案,到搬迁群众家中、到田间地头了解各族群众急难愁盼问题。开展“我为群众办实事”活动,争取资金实施庭院硬化,打造“最美庭院”;收回苹果园150余亩土地分到群众手中,回应各族群众“搬迁后种植土地面积少”的诉求。网格运行高质高效,“遇事找组织”的理念深入人心,民族地区基层治理现代化水平进一步提升。
聚焦政策保障,提升各族群众幸福感。为确保各族群众切实享受到各项政策,坚决守住不发生规模性返贫的底线,将搬迁后脱贫不稳定家庭作为“重中之重”,对有劳动能力的进行开发式帮扶,对丧失劳动力的开展兜底式帮扶,100户搬迁户中117人纳入低保,28个公益性岗位、91个护林员岗位优先保障边缘易致贫户、脱贫户,切实做到“有人管、有人帮、有人带、应保尽保、应纳尽纳”,提高各族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聚焦就业发展,拓宽群众就业“薪”领域。把就业作为推动各民族广泛交往、全面交流、深度交融的重要举措。投资271万元建设花椒加工厂,将大姚佳鹏农业发展有限公司“搬迁”到安置点小区内,让各族群众在“家门口就业”,20多名群众就近就业务工,月均收入2500多元,实现“有钱赚,能顾家”。深化就业供需对接,有针对性地开展送岗服务,邀请相关技术人员进行技能培训,落实好务工补贴政策,打好“劳务输出牌”,2024年累计开展劳动力转移和就业培训12场次,劳务输出443人,实现民族团结与劳动力转移就业双融合、双推进。
聚焦特色产业,开拓民族地区致富路。因地制宜发展民族地区特色产业,采取“政府引导、村组联建、公司运营、按股分红”的模式,积极争取含民族团结“十百千万”等各类项目资金1500余万元,在安置点实施肉牛养殖厂、小火腿加工厂、核桃加工厂、花椒加工厂等项目,打造种植养殖、加工、销售一体的易地搬迁后续产业增收链条。大力发展花椒树林下经济,在安置点周边种植天门冬3万余株,通过各族群众产销合作、园区务工,拓宽群众增收渠道,实现产业促农增收。
文旅头条融媒体记者 陈明海 通讯员 王蓉
大姚县铁锁乡人民政府 供图
责编 张楠
校对 刘榕杉
审核 华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