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仁悟仁

“仁”是儒家学说的核心,列于“仁、义、礼、智、信”此“五德”之首,千百年来,对中华文化和社会的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永仁有幸,其名竟为在“仁”字前添一“永”字,彰显出一方人民对“仁”的恒久追求和美好期盼,也意味着一片土地对传承、研究和发展“仁”文化的自觉承接与矢志担当。

从字面看,永仁之“永”字为象形字,水渊流长的样子,意为久远深广、永续不变、永世不弃、永远存在、天长地久、永志不移、永无止境;“仁”为会意字,从“人”从“二”,意为两个人携手而行,明喻人与人之间的互存互助、互亲互爱,暗涵着对他人的尊重和友爱,仁者爱人、互相爱护,仁者敬人、互相敬重,仁者助人、互相帮助。

“仁”是最古老的汉字之一,最早见于殷墟出土的甲骨文中,延续于稍晚的金文,到《诗经》《书经》等典籍中,“仁”字已较为常见,泛指“亲爱”“慈爱”;春秋以前,一般把尊亲敬长、爱及民众、忠于君主和仪文美德统称为“仁”。孔子综揽前人理念,将“仁”发展成为系统的、涵义广泛的仁说,并将“仁”推崇为儒家最高的道德准则和道德境界,其核心却依然是“仁者爱人”。

永仁之“仁”,不止于字面之义,其本也源远流长。永仁文明历史悠久,从遥远的上古年代起,就有亦耕亦牧的各族民众,生息繁衍在由金沙江北抱东环而成的永仁高原,为中华文明贡献着自己的才智。据史料记载,仅从略而言,永仁之地,先秦时属古滇国地,汉朝至南朝属蜻蛉县,北朝至隋朝属南宁州,唐朝属微州,宋大理国属弄栋府,元明始称苴却,先后属大姚、姚安,至1924年才取原境内永定、仁和两大集镇名称首字定名设县,由此有“永仁”县名。“永仁”一名虽出现较晚,在各种典籍中鲜见记录,但在大姚、姚安旧志中,均有关于永仁辖区内之苴却、方山、泸水、拉鮓、诸葛营、回龙桥等地域、地名的记述,其中反复考证的,是诸葛亮南征五月渡泸的地点应该就是永仁境内方山脚下四川会理与云南永仁交界的拉鮓,全文录入的是清朝知县张迎芳撰写的《重修苴却社学记》对现存的黉学庙修建修复进行了完整记述。

永仁之“仁”,“仁”在通融。永仁地处云南北大门,自古就是沟通滇川的重要通道,在中华文明发展乃至世界商贸流通中,起到过重要的桥梁纽带作用。形成于两千多年前汉代的古南方丝绸之路,以四川成都为起点,以印度为终点,是一条深藏于高山密林间的全球化商贸与文化通衢,其中有两条古道,一条从宜宾经昭通、曲靖、昆明、楚雄、南华、云南驿至大理,一条从邛崃经雅安、灵关、西昌、永仁、大姚、姚安至大理,再西行腾冲出缅甸至印度。永仁还是大姚石羊井盐北向运往四川、甘肃等西北地区的古骡马盐运驿道的必经之地,途经现在的永仁县中和一带,后渡金沙江,再达永胜、华坪及四川会理等地,在中和镇留下了曾经盐商如云、马队如梭的中和老街,留下了融汉彝白族建筑风格为一体、形似土司府的走马转角楼、四合五天井的夏家大院,留下了贯穿永仁全境、现存星星点点、隐约可见深深浅浅马蹄足迹的灵官古道、盐马古道和藏彝走廊;行走其间,总能听见古老历史对永仁的深情吟唱浮响于耳畔,总不时会有古老的永仁文化辉光闪烁于眼前。

永仁之“仁”,“仁”在山水。永仁大地,山有诸葛方山,水有金沙泸水。有山有水,也就有仁有智。孔子曰“智者乐水,仁者乐山。智者动,仁者静。智者乐,仁者寿。” 《易•系辞上》云“仁者见之谓之仁,智者见之为之智。”诸葛亮五月渡泸,地点考证在四川会理与云南永仁交界的拉鮓;诸葛亮七会孟获,有言第三会就在永仁的方山。诸葛亮有智有仁,多次抓住孟获,靠的是“智”,反复放归孟获,靠的却是“仁”;仁智齐备,方至民众服信,地方安宁。今天,当我们思考对方山景区的创意开发时,足可把“诸葛方山、中国仁山,外方内仁、福及滇川”作为文化定位,不妨选方山一恰当位置,立一尊诸葛亮羽扇纶巾的雕塑,在其底座正面镌刻《出师表》全文以示其“仁”,于背面刻上“七会孟获”故事,以示其“智”,提升“诸葛方山、中国仁山”的文化品位。

永仁之“仁”,“仁”在兴学。永仁有建于1616年的文庙即现在的黉学庙,是纪念孔子、弘扬儒学的圣地,既是拜祀孔子的地方,也是教书育人的地方。翻阅永仁黉学庙的历史,有如翻阅永仁教育文化和城市发展的历史。《道光大姚县志》收录的,由知县张迎芳撰写的《重修苴却社学记》一文,记述苴却的自然环境为“环万山而绕曲水,山岳卓荤之气,独有所钟,郡黎多聚族于斯焉”;记述原苴却社学现黉学庙的建设目的为“前明万历丙辰(1616年)冬,邑令青莲谢公讳于教者,以征粮按其地,虑其去县治甚远,而教化之末易敷也,爰仿古社学之意,创建文庙,立先圣牌位,门庑、池泮俱与郡邑学校同。令博雅老成之儒,考钟伐鼓、横经论道于其中,集附近英才而教育之。圣人之道,于是晓然边陲矣”;记述黉学庙被毁的情形为“殆至烽烟四起,兵贼之去来者,咸指为馆舍,窟虎豹于黉序,饮战马于桥门,高堂倾,斋庑圮,木主毁弃,瓦砾堆盈”;记述黉学庙修复时间为 “于庚子年(1900年)以董君讳安邦者于城此地会计汤沐税……即留心文事,见故宫废物坠萧条,辄欣然捐资鸠工。躬自省试,大兴作而再修之。剪榛棘,平块圮,正础扶栋,丹楹刻桷,殿宇奂轮,门庑轩敞,牌位更新,崇祀聿隆,庄严壮丽,大改旧观,于戏盛哉”。

永仁之“仁”,“仁”在载仁。2012年的一个春日,站在永仁县建设局楼上,突然看到对面年久失修、残破塌陷的黉学庙,外表虽惊疑冷静,内心却感动欲呼:一个深具文化内涵的县名后边,必然有一个创造文化内涵的群体,必然有一条流淌文化内涵的长河,更必然有一幢承载文化内涵的建筑。用心广泛征集各方意见,皆赞同对其及时进行抢救性修复,于是迅速组织规划设计,广泛动员民间捐资,原模原样修复好大成殿和庑廊,供入孔子铜像,完工后移交永仁一中作为教育文化博物馆使用;并倡议成立永仁“仁”文化研究会,挖掘传承发展好永仁“仁”文化,以便用永仁“仁”文化内涵塑造人、感化人、美化人,让永仁文化激发人的灵气、提升人的品位、温暖人的心灵。历史总会有出奇的相似之处,创建黉学庙的1616年,为丙辰年,400年后再度修复黉学庙的2012年,为壬辰年,两端两个龙年,其中蕴含的教子育孙,兴教兴仁的深长意蕴,耐人寻味。中国龙文化已有上下8000多年历史,龙不仅是一种属相,更是一份与国人血肉相连的意绪与情感,早已由国人敬奉为最大的吉祥物;龙年是吉祥如意之年,对永仁这样一个干旱少雨的地方,龙年之举,暗含着期盼龙能沟通天人、兴云降雨,并通过利用金沙江水,润泽永仁良田万顷,实现永仁物阜民丰的世代夙愿。

永仁悟仁,仁义万千。孔子谓,仁之本为孝悌,仁之义为爱人,仁之方为忠恕,仁之行为安百姓,仁之象为恭宽信敏惠,仁之制为礼乐教化。孔子发现了人性中普遍存在的仁爱之心,倡导人们经由忠恕之道推己及人,以这样的爱心去爱亲友,爱他人,爱社会,爱万物,爱大地,让天下走向和平幸福。仁学是孔子儒学的精华所在,是儒学中最长久最具普遍性的内核,也是当今时代实现儒学转型过程中最有价值的思想资源。我们何不取其精华,以仁安顿心灵,让更多的生命怀着感恩之情,诗意地栖居于这个世界?何不以仁经商济世,让更多的人士焕发爱心,学会互助互惠和谐共赢?何不以仁爱岗敬业,让整个社会形成仁者爱人的良好道德风尚?

永仁悟仁,永仁有仁。记得曾在与县委宣传部一起研究县社科联工作时,建议辑录儒家经典中有关“仁”的语录,收集国学大师名家对“仁”文化的阐释论述,组织专家学者撰写仁学感悟心得,每年编成一册《永仁“仁”文化研究》,作为县社科联的研究成果奉献给大家,同时也作为永仁“仁”文化研究会的年刊,将永仁“仁”文化发扬光大,其目的,就是要树立“永无止境、外方内仁”的永仁形象,“永”字当头,永无止境、永远追求、永不满足,“仁”字为上,仁者爱人、仁者助人、仁者敬人,以永仁之“永”作为干事创业的不竭动力,以永仁之“仁”作为修身履职的内在修养,以方山之“方”作为为人做事的外在形象,增强建设永仁、发展永仁、富裕永仁的自信力、感召力和凝聚力。

感谢著名作家汤世杰先生,在收到到永仁悟仁的邀请后,连续四次深入永仁乡村采风,速得《山川仁德》一文,惠赠作为《永仁“仁”文化研究》的序言,为《永仁“仁”文化研究》点睛增色!

行文至此,脑际回响起那首歌曲的美妙旋律,并将意象中的歌词记下共享:我能想到最浪漫的事,就是和“仁”慢慢变老;直到老得哪儿也去不了,依然把“仁”当成手心里的宝!在永仁收藏“仁”的点点滴滴的欢笑,我们坐着摇椅慢慢聊……

文旅头条通讯员 李明峰 文

图 文旅头条 永仁融媒

编辑 张楠

审核 李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