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溪市公布第七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4月17日,玉溪市人民政府公布第七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以下简称“非遗”),新增30项市级非遗代表性项目,涵盖传统舞蹈、传统戏剧、传统美术、传统技艺、传统医药、民俗6个类别。

截至目前,玉溪市共有非遗代表性项目809项;其中,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8项、省级非遗代表性项目56项、市级非遗代表性项目225项、县(市、区)级非遗代表性项目520项。

新增市级非遗代表性项目如下:

一、传统舞蹈(3项)

1.板凳龙(江川区)

板凳龙集体育、杂技、舞蹈、绘画、雕塑、编扎于一体,表演时而翻滚、时而颠摆,营造出上下翻飞的舞蹈意境。

2.猫猫叉舞(华宁县)

猫猫叉舞是彝族民间舞蹈。舞蹈以“激流星”开场,由猫猫叉领舞,钩镰、猩猩刀、霸王鞭等兵器随后,舞者手执真刀真枪,按声乐节拍,或排队或成圈,在进退中展现狠刺猛劈的攻击,迎避化解的防御动作,场面激烈,尽显剽悍之风。

3.葫芦笙舞(新平县)

建兴葫芦笙舞因歌舞时主要以吹葫芦笙为伴奏乐器而得名,为边歌边舞的打跳型舞蹈。舞蹈套路有三十多种,根据不同舞曲的变化,葫芦笙舞有不同的动律特点,围成圆场,手拉手边唱边舞是葫芦笙舞的主要特征。

二、传统戏剧(1项)

4.小彝剧(峨山县)

峨山小彝剧,独具风格,主题鲜明,题材广泛,语言精练,诙谐风气。音乐唱腔是由彝族民间音乐和加以发展创新而来的。演出程式接近小品或真实生活装台,贴近生活,展示彝族人民生活的真实情况。

三、传统美术(3项)

5.汉族刺绣(通海县)

汉族刺绣作品取材广泛,内容丰富,有花草、飞鸟、鱼虫等,一般运用凤穿牡丹、马鹿望金钟、白鹤飞松、鱼钻莲花、喜鹊窜梅花等传统吉祥祝福图案,这与通海当地的生活民俗有关。

6.石雕(江川区)

石雕,又称雕刻,是雕、刻、塑三种创作方法的总称,常用石材有花岗岩、大理石、青石砂石等,主要有园林雕塑、建筑雕塑、雕像、石雕工艺等几类,雕刻手法多样复杂,是集观赏、收藏于一体的石制工艺品。

7.根雕(易门县)

易门根雕由木雕演变而来,在当地已有上百年的历史。主要利用根材的天然形态,辅助进行人工处理修饰和雕刻,可创作出人物、动物、器物等艺术形象作品。其制作过程主要是选材、粗坯定型、修光细饰、打磨抛光、配座等。

四、传统技艺(21项)

8.花鼓制作技艺(新平县)

花鼓制作中木材主要选取优质核桃木。鼓皮则选用韧性极好的牛皮或羊皮。牛皮或羊皮浸泡在特制的药水中,经过多次的拉伸和烘烤,使鼓皮达到理想的紧度和音色,用特制的绳索和铆钉把鼓皮固定在鼓身上,依据设计好的图案,用刀具在鼓身上雕刻出精美的花纹而成。

9.酱制作技艺(玉溪老酱制作技艺)(红塔区)

玉溪传统老酱的原料为蚕豆、辣椒、八角、草果、茴香、陈皮、花椒、盐、水、酒、菜籽油。经过炒制、煮豆、发酵、晒制、二次发酵等7个工序15个步骤形成玉溪传统老酱。

10.酱制作技艺(易门什锦酱技艺)

易门什锦酱以黄豆为主要原料,通过传统制酱工艺并配以多种香辛料精制而成。什锦酱以其色泽褐亮,回味绵长的风格和营养丰富、滋味鲜美、麻辣适中、酱香浓郁的特色著称。

11.骨头胙制作技艺(红塔区)

骨头胙其制作时精选新鲜排骨或猪肩胛骨脆骨,纯手工剁至豌豆大小,辅以剁细的老姜、舂碎去籽的干辣椒与红花椒,搭配高度白酒、白糖等佐料,在石臼中将骨肉与调料捣碎拌匀成鲜红色肉泥,随后装入瓦缸腌制约4天即可。食用时经十分钟蒸制,便能呈现出麻辣鲜香、肉香与天然香料交融,骨髓油脂浸润汤汁的独特风味。

12.北城火烧饼制作技艺(红塔区)

北城火烧饼外形圆润,色泽金黄,散发着诱人香气;口感酥脆,层次分明,每一口都充满满足感;馅料丰富多样,满足不同口味需求。

13.荞饼制作技艺(红塔区)

荞饼制作技艺以传承为核心,精选苦荞面粉、小麦面粉、大豆油、猪油等原料,经和面、手工揉制饼皮防起筋、包馅成型、撒芝麻后,遵循“定时、定量、定温度”的烤制要求,将传统工艺完整记录呈现,最终成就风味独特的荞饼。

14.灌肚制作技艺(红塔区)

灌肚制作先将新鲜猪脊肉切成均匀的肉条、猪皮剁碎,加入八角、大料等十多味调料拌匀后塞进猪肚,针戳放气,将猪肚开口缝合起来,放入沸腾的秘制卤水中,小火慢熬4个多小时,在猪皮的融合和卤水的渗入下,肚、肉、调料、卤香融为一体。

15.渎鱼技艺(江川区)

渎鱼,也称“红烧鱼”,其浓郁鲜香的风味,深受本地及外地食客喜爱,是民间家宴、婚丧嫁娶等宴席及餐饮店的必备招牌菜品。

16.铜锅洋芋饭制作技艺(澄江市)

铜锅洋芋饭制作时,先将洋芋切块煎至金黄,与大米、肉类等一同放入特制铜锅中,注入适量清水;利用铜锅导热均匀的特性,先用大火煮沸,再转小火焖煮,期间适时搅拌,让米饭充分吸收食材香味;待水分收干,锅底形成金黄酥脆的锅巴,米饭软糯、洋芋香甜、肉香四溢,锅巴焦香可口。

17.老汽水制作技艺(华宁县)

老汽水制作技艺主要以手工制作,主料是纯净水、柠檬酸和小苏打,配料为白砂糖、苹果醋、山梨酸钾等。主打产品有香蕉苏打汽水和桔子汽水。

18.酒制作技艺(华宁古法酿酒技艺)(华宁县)

华宁古法酿酒技艺原材料为优质玉米、青稞、大麦、高粱、苦荞等作物,采用民间固态法酿酒秘方和传统工艺进行酿制,其酿制的白酒经过较长时间的密封发酵、醇化,使得其酒体内富含上千种微生物、微量元素和矿物质。

19.豆汤米线烹饪技艺(华宁县)

豆汤米线烹饪技艺制作工艺为:把豌豆经过炒香、脱壳、磨粉、熬煮做成豆汤,再用鸡或大猪大骨入水,配以香菇、木耳、大枣、桂圆、干姜、草果、八角等配料,先以猛火催熟,文火慢慢熬炖出来的汤烫熟米线。最后把豆汤浇在米线上,再拌上葱、姜、薄荷、辣椒、麻油等佐料后就可食用。

20.木瓜水制作技艺(华宁县)

木瓜水制作技艺传承已经有上百年历史,主要制作过程为选用上好的野生木瓜籽为原料,将其包在干净的纱布里,在清水中反复揉搓至无粘滑感为止,然后静置冷凝为晶莹剔透的块状晶体即可。制作技艺均采用传统工艺,自然原生态无添加。

21.小黑药制作技艺(华宁县)

小黑药是一种药食同源的食品。小黑药中含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矿物质等各种营养素,特别是钙和铁含量极为丰富,对人体吸收利用小黑药中丰富的钙、铁有促进作用。

22.羊肉烹饪技艺(易门羊全席)(易门县)

羊肉烹饪技艺(易门羊全席)烹饪方法有蒸、煮、炸、炒、炖、烤、凉拌等。主要菜肴有粉蒸羊肉、小炒羊肉、爆炒羊肝、煮羊杂碎、煮羊血、凉拌羊头脚、油炸羊胸叉、红烧羊肉、羊肉凉片、炖羊脑、炸羊干巴等。

23.野生菌烹饪技艺(易门县)

野生菌烹饪技艺,其烹饪方法多样,可焖、炒、炸、烤、煲、蒸、炖、拌、煸、爆等,其口感独特、味道鲜美,具有鲜、香、滑、嫩的特征。主要菜品有菌火锅、松茸刺身、松茸炖鸡、松露炖盅、炒干巴菌、干椒牛肝菌、炒鸡枞菌、清蒸青头菌、菌八珍汤等。

24.茶制作技艺(者竜茶制作技艺)(新平县)

茶制作技艺(者竜茶制作技艺)工序为采摘品质优良的茶(芽)叶、摊晒光照和自然萎凋及翻动、经过杀青(适温炒青)、揉捻清风散热、日光干燥塑型、蒸压成型等流程制作而成。

25.茶制作技艺(猪街茶制作技艺)(元江县)

茶制作技艺(猪街茶制作技艺)采用竹编烤炉烘烤传统制作工艺,具有原汁原味的特征。制茶历经萎凋、杀青、揉捻、干燥等工艺,制作出的茶叶汤色清澈明亮,具有“少涩无苦”的特点,多次冲泡后仍能清甜回甘、香气不减。

26.金丝笋制作技艺(新平县)

金丝笋食用前用温水浸泡数小时,再放入少量食盐用清水搓揉洗净发透蒸煮后,便可烹饪,炒肉、红烧、煲汤、素炒,可作各种调味笋。

27.戛洒汤锅制作技艺(新平县)

戛洒汤锅制作技艺选用生黄牛的三线肉、胸膘、牛肠、牛肚、牛脸、牛脚和牛杂等部位放入一口大铁锅内,先用大火将水煮开,再用小火慢熬。期间加入秘制配料,至少熬制4小时,搭配蓼草、芫荽、薄荷、葱花、蒜泥、芹菜丁、花椒粉、芝麻和剁碎的小米辣调制秘制蘸料食用。

28.粑粑制作技艺(新平县)

粑粑制作技艺精选优质糯米、紫米或香米,经淘洗浸泡、蒸熟后,将碓臼、碓杵等工具以猪油或香油混合蜂蜡、土鸡蛋黄涂抹防粘,由2—3人合力用碓舂制,期间需不断抹油防粘,舂至细腻后取出揉捏甩打,趁热揪团塑形,成品色香味俱佳。

五、传统医药(1项)

29.中医传统制剂(恒古骨伤愈合剂)(红塔区)

中医传统制剂(恒古骨伤愈合剂)源于600年前彝族古方,其组成成分汇集中医和彝医经典药材,药材中有粗大根茎、花蕊、动物硬壳及传统切片等,在制备过程中保留了传统中医药煎药的一些固有特色,将先煎、后下、包煎、另煎、熬药等汇于一体。

六、民俗(1项)

30.哈尼族十月年(元江县)

哈尼族十月年是一年中时间最长、内容最丰富的节日。节日从农历十月的第一个属龙日开始庆祝,历时三天。哈尼族以十月为岁首,因此每年农历十月的第一个属龙日庆祝哈尼族十月年。

来源 玉溪市文化馆

文旅头条通讯员 王静霞 整理

玉溪市各县(市、区)非遗中心 供图

责编 王艳华 刘榕杉

校对 张楠

审核 华芳

终审 李文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