怒江舞蹈大家跳 在山野间篝火旁来一场充满爱意的“搓蹉”

“唱响峡谷·舞动怒江”系列赛事正在火热海选中,子赛事云南舞蹈大家跳——2025“舞动怒江”民族广场舞大赛,将于5月1日进入决赛阶段。这场视觉盛宴开启前,先来欣赏一下被列入云南省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的普米族舞蹈“搓蹉”。

在被誉为“三江之门”的怒江兰坪,生活着一个能歌善舞的民族,他们在漫长的民族发展中,沉淀出属于自己民族的独特文化,这就是——普米族。

在普米族众多的传统文化中,特色民族舞蹈“搓蹉”占据着一席之地。“搓蹉”为普米语,“搓”意为(这种)舞,“蹉”意为跳,即跳(这种)舞之意。从字形上看,也有几分象形文字的意味,偏旁的选用,也能看出舞蹈手脚并用的动作端倪,主要由四弦琴和羊皮鼓伴奏,所以又称为“四弦舞”“羊皮舞”,是一种象征团结友爱、吉祥幸福的欢快舞蹈。

“搓蹉”源于普米族传说,相传很久以前,一位英俊的普米族小伙子,在星光灿烂的夜晚与仙女相会,第二天清晨仙女飘然而逝,小伙子为了纪念心中的仙女,便创作了一套“搓蹉”舞。“搓蹉”舞有很多形式,比如碗筷舞和撞胯舞,在碗筷的伴奏下,彼此有意的男女会用撞胯的方式来表达对对方的爱意。

“搓蹉”保留了古代艺术歌、舞、乐三位一体的特点,活动时人们围成一圈或数圈,在四弦和羊皮包所奏音乐的引导下欢快起舞,舞步根据音乐节奏变化时而轻盈潇洒,时而粗犷有力,是在年节庆典之时人们表达情感的绝佳载体。

“搓蹉”舞蹈套名多,队形、舞步变化丰富,参与人数不受限制,少则几十人参与,多可上万人齐跳,多用于各种自娱、喜庆、健身活动,诠释了民族团结,释放了欢乐,是普米族人民最喜爱的舞蹈,具有一定的艺术性。

2006年,普米族舞蹈“搓蹉”被列入云南省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2008年,普米族舞蹈“搓蹉”被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如今这项古老的舞蹈艺术正焕发新的生机,不仅在山野间、篝火旁跳动,跳出了普米族的热情与豪爽,更走向了广阔的舞台,让世界感受到普米族的文化魅力。

白日,在蔓草菁菁山野间;晚间,在熊熊篝火的映照下,普米族用欢快的舞步、悠扬的歌声和独特的乐器,讲述着他们古老的故事,传递着他们对生活的热爱。

如果你热爱民族文化,喜欢热闹欢快的氛围,那一定不能错过普米族的“搓蹉”。

文旅头条融媒体记者 刘娅娟 实习生 李世美 整理

云新闻 怒江文旅 怒江融媒 兰坪县融媒体中心 图

责编 刘榕杉

校对 童文文

审核 华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