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家清:唱响阿佤人民幸福新歌


赵家清,男,佤族,云南腾冲人,1981年3月生,1999年12月入伍,2001年12月退役,2002年6月入党,2010年3月至今任腾冲市清水乡三家村党总支书记、村委会主任。2021年5月至今任腾冲市清水乡党委委员、副乡长,三家村党总支书记、村委会主任。2020年1月19日,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云南,首站来到腾冲市清水镇三家村司莫拉佤族村,与当地村干部、乡亲们拉家常,详细了解脱贫攻坚和民族特色村寨建设情况。习近平总书记说过的话,赵家清每一个字都记得清清楚楚。任“兵支书”12年,赵家清致力于思想上拔穷根子、行动上摘穷帽子、攻坚上敲穷钉子,一步一个脚印,一年一个变化,如今的三家村已由过去闭塞落后贫穷的村寨,建成了极富民族特色的小康村,“泥水路”变成了“水泥路”“柏油路”“块石路”,“篱笆房”变成了“小庭院”,交通、住房、医疗、文教等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巨变。2019年以来,村里发展乡村旅游,村民也吃上了旅游饭。

拔掉“思想穷根子”——要富“口袋”先富“脑袋”

退役返乡后,赵家清回村里种过地,到工地做过工,在企业搞过管理,到公安派出所里干过协警。2010年3月,三家村村委会换届选举,乡主要领导看中赵家清身上能闯敢干、担当作为的军人作风,鼓励他回村参选。考虑到家乡情况,赵家清没有纠结犹豫,军人的使命责任感油然而生,当即答应下来,决心带着乡亲们摘掉“穷帽子”。2010年3月28日,回到村里的赵家清,被大家寄予厚望,顺利当选三家村党总支书记、村委会主任。三家村是一个有着500多年历史的村落,佤族同汉族、白族、傣族等群众在这里和谐共处、辛勤劳作、生生不息。因交通不便、观念落后、封建闭塞、环境脏乱,村民世世代代过着艰难穷苦的生活,是典型的贫困村。只有找到“穷因”才能拔掉“穷根”。三家村的穷本质上是陈旧保守的思想观念没有打开,要冲破守旧的思想藩篱,就必须转变固有的传统观念。更要有一支舍得奉献、敢于担当的基层党组织队伍。

物质匮乏可解,思想贫瘠难除。赵家清上任后组建了强有力的村两委班子。赵家清下定决心,先扫去乡亲们思想上的“贫穷灰垢”,提出要富“口袋”鼓“腰包”,先富“脑袋”开“眼界”的想法,带着村干部和村民代表出去“取经”,到发展好的村寨学习,走村入户宣讲各类政策,开办“自强·诚信·感恩”小课堂,通过“思想扶贫”点燃大家的致富热情。群众思想的闸门一经打开,认识的眼界天宽地阔。瞅准时机,赵家清在村里组织开办厨艺、茶艺、电工、种养殖、民宿、乡村旅游等免费培训辅导班,让群众掌握生产生活技能。赵家清还鼓励外出务工人员返乡创业,不仅能带来新观念新技术,也为乡村振兴注入新血液新活力。

通过找“穷因”富“脑袋”,三家村走上了一条富有特色的致富大道。近几年,通过“请进来送出去”,三家村举办的辅导培训班200余场次,参加培训人员2000余人次,涌现了一批农民理论专家、种植专业大户、乡村旅游达人,村民的幸福生活越过越甜蜜。

当好“致富引路人”——要摘“帽子”先找“路子”

“新官”上任,赵家清还没来得及烧“头把火”,一盆冷水就泼了过来——村委会办公地点借用的是老学校场地,服务窗口只有两张老旧三抽门木桌,没有食堂宿舍,群众办事非常不便。干事创业,聚心为要。赵家清干的第一件事,就是先把食堂开起来。没有炊事用具,自己垫钱买,没有柴米油盐,自己家里扛。刚开始父母妻子有些想不通,后来看着赵家清为村里干的一件件实事,也是大力支持。再后来,村委会也盖了起来,大家有了更多的干劲。要致富,先修路。赵家清先是带着乡亲们把通往外界的泥土路,铺成宽阔平整的“致富路”,2010年10月,赵家清到集镇协调,拉了417拖拉机的混凝土废料,填平了进村道路的凹凸路面,又用山沙铺面,压路机碾压,村寨小路用当地石块铺成休闲小路,解决了村民出行难及人背马驮的生活现状。面对全村落后的基础设施,赵家清隔三岔五就往上级部门跑,向领导汇报工作,争取项目建设资金,召开村两委会、群众代表会、各自然村户主大会,协调落实项目建设问题,不少人经常跟赵家清开玩笑说:“赵家清官不大,但‘小鬼难缠’,特别能‘折腾’事儿!”

干好了村里的事,家里的事却总是忙不上顾及。事业刚起步时,赵家清的老父亲因发生交通事故,导致右腿脚踝粉碎性骨折,需要长期住院治疗。作为家中独子,在工作与照顾老父亲之间,赵家清选择了前者,把照顾病床上的父亲、接送两个年幼子女上学、料理家庭生产生活的重担甩给妻子。只有在完成每天工作任务,夜深人静后,赵家清才有时间赶往医院照看父亲。虽然父亲当时不理解,妻子有时也埋怨,但他们都说:“大家这么支持你,相信你一定能当好这个村干部。”在亲朋好友和父老乡亲的大力支持下,赵家清放开手脚大干快干。结合三家村地理位置、气候条件等特征,赵家清首先在特色产业上下功夫,带领乡亲大胆尝试发展新产业,引进石斛、菊花、金铁锁、半夏等特色中药材种植。2017年,他牵头与晓红食品公司签订“订单青菜”合同,发展“订单青菜”种植200亩;2018年,与制药公司签订合同,种植小黄菊300亩。2016至2019年,在村内发动带领群众大搞人居环境整治,抓基层治理,争取各种项目2000余万元重点打造中寨司莫拉佤族村硬件建设,积极融入全市大健康大旅游发展,走乡村旅游路子。2019年底在乡村组的共同努力下,成功地将中寨司莫拉佤族村创建成了3A级景区。近几年,三家村用点穿线与线扩面的思路带动全村发展。周边寨子也增加了很多业态,有烤吧、民宿、农家乐,还办起了小集市。

决胜“脱贫攻坚战”——要挖“深井”先啃“硬茬”

司莫拉,佤语意为“幸福的地方”,自从任职三家村党总支书记、村委会主任,赵家清就立志不让一个村民掉队,一定要带领全村人民过上富裕小康生活。

2012年以来,赵家清通过积极争取建设资金,开发建设项目,三家村先后完成“草改瓦”“农改危”“扶贫安居”等工程,实施了通畅工程、亮化工程、人饮工程,完善了学校、卫生基础设施,建设了司莫拉礼堂、民族文化活动广场、民俗文化陈列室、景观栈道、农耕文化观景台、寨中休息厅、佤族特色寨门、400亩梯田景观区等,打造了融合地方民族特色、自然景观、秘境探险为一体的“司莫拉”佤族风情村寨,贫穷落后的小村子一跃成为国家3A级景区、中国传统村落、中国少数民族特色村寨、腾冲市人居环境整治示范点、“最美庭院”建设示范点。

2014年,扶贫对象确证工作热火朝天。赵家清带领扶贫工作队走村串户,对全村134户597名贫困人口进行遍访、走访、回访调查,进一步摸清底数,准确掌握贫困户基本情况,切实弄清贫困户致贫原因,逐户落实帮扶责任人、帮扶项目和帮扶资金,准确区分贫困类别,实行一户一档,并全部登记造册。

2017年底,赵家清带领全村扶贫工作队以“苦战一百天,决胜年度目标”的决心,对照考核标准,在产业全覆盖、易地扶贫搬迁、农村危房改造、提升群众满意度、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就学就医养老保险、提高村集体经济收入七大方面压实工作责任,统筹推进各项工作,为如期实现脱贫攻坚年度目标全力冲刺。最终,整村顺利脱贫出列。

针对村风寨情,赵家清带头对870多亩茶山进行部分流转,发动村民科学管理维护所种植的核桃3700亩、油茶2200亩,现75%已经挂果。土鸡养殖是村里的传统产业,赵家清牵头成立草上飞土鸡养殖专业合作社,打造生态土鸡品牌,解决销售难题,109户农户入社,其中,贫困户46户,年出栏土鸡1万余只,群众实现年收入80余万元。

抓住机遇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

赵家清积极抓住中寨司莫拉佤族村被评为“国家少数民族特色村落”和“国家A级景区”的契机,带领群众大力发展乡村旅游。2019年累计接待游客达6.3万余人次,群众累计实现增收40余万元。2020年1月19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司莫拉佤族村,了解乡村振兴和建设少数民族特色村寨情况。在司莫拉佤族村,习近平总书记深情地说,乡亲们脱贫只是迈向幸福生活的第一步,是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要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基础上,大力推进乡村振兴,让幸福的佤族村更加幸福。

两年多来,赵家清始终牢记习近平总书记嘱托,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在农村的战斗堡垒作用,做好党的200米服务圈,采取“党支部+合作社+公司+农户”的发展模式,发展乡村旅游赋能于乡村振兴。一是动员群众流转土地400余亩并统一规划种植,消除碎片化的种植现状。走观光产业、产旅融合,一二三产融合的方式将产品变商品变礼品来发展,真正让群众一份土地三种收益(土地流转收益、就近就地务工收益、年底分红收益)。二是流转村内房前屋后的零星土地及附属设施,消除碎片化的养殖。统一建设养殖场1个可养殖1000余头牛,改变村寨内每户散养带来的脏、臭、蚊、蝇多的现状,提升生活环境;把寨内房前屋后附属设施拆除透绿,美化绿化环境;在合适的位置增加业态丰富旅游服务,增加了群众收益和集体收益。三是建设改善进村道路拥挤、停车难、游客、研学接待场所。

如今的村寨,已经是青山环抱、溪水潺潺、环境优美、民风淳朴,“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旅游打卡点。“幸福感”不断提升,正在向着乡村振兴的方向大步迈进。

文旅头条通讯员 蒋昂妤 万菊芬 张缅东 文/图

责编 童文文

校对 刘榕杉

审核 李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