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一”特辑丨弥勒市蚂蚁村的“贴心书记”

弥勒市西三镇群山环抱间的蚂蚁村委会如今已是一幅令人欣羡的新农村画卷,幢幢具有彝族风情的特色小楼错落有致,整洁的柏油路蜿蜒延伸,道路两旁绿树成荫,鲜花点缀。这个曾经产业基础薄弱的彝族村寨,现靠着浓郁的民族风情吸引着八方游客,将乡村旅游变成村民增收致富的“金钥匙”,已成为远近闻名的新农村建设示范点。


这一切的蜕变,离不开村党总支书记、村委会主任曾虎龙十余年如一日的辛勤耕耘。这位土生土长的彝族汉子,既是村民交口称赞的“贴心书记”,更是乡村振兴路上的“领航先锋”。他带领村民修道路、兴产业、传文化,用脚步丈量民情,用汗水浇灌希望。如今,村民们正沿着这条乡村振兴的幸福路,迈向更加美好的明天。在他的推动下,蚂蚁村先后获得“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村”“省级文明村”等荣誉称号。2025年,曾虎龙荣获“全国劳动模范”称号。

以劳动为笔,绘就产业富民新画卷

“劳动是创造财富的源泉”,这是曾虎龙常挂在嘴边的话。面对村集体经济“空壳”困境,他带领村民成立党组织领办合作社,探索“一领一带一孵化”发展模式,打造绿色生态烟区产业综合体,与弥勒市城市发展集团有限公司合作承接国家AAAA级景区可邑小镇服务项目,带动200余名村民在家门口就业。他创新实践“155”融合发展模式,推动政府、企业、村民等“五方共建”,开发法依哨艺术乡村、民族文化体育公园,与文旅企业和高校加强合作,让集体经济突破百万元,实现从“空壳村”到“富裕村”的华丽转身。

以创新为钥,解锁基层治理新路径

基层治理是乡村发展的根基,他实施基层社会治理网格化服务管理,把社会治理、信息搜集、矛盾纠纷排查调处、人居环境整治等工作纳入网格,形成“多网合一、一网统筹”的整体格局。他组建“道德评判团”“法律服务团”“百事服务团”,成立村民议事会、红白理事会等自治组织,打造“老寇调解室”品牌,成功化解纠纷34起,推动蚂蚁村获评“全国乡村治理示范村”。他说:“只有让村民从‘旁观者’变成‘参与者’,乡村才能真正焕发活力。”

以文明为帆,引领乡村精神新风尚

乡村振兴既要“富口袋”,更要“富脑袋”。作为彝汉双语宣讲骨干,曾虎龙走村串户,用通俗语言传递党的政策,倡导移风易俗。他带头修订村规民约,推动红白喜事从简,厚养薄葬观念深入人心。面对村民起初的不解,他坚持“唠家常、讲道理”,最终赢得支持。如今的蚂蚁村,科学文明新风盛行,获评“全国文明村镇”“全国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示范村”。

以初心为炬,架起服务群众连心桥

“一人富不算富,大家富才是真的富。”曾虎龙组织村民免费学习农家乐经营,带动40余户农户年均增收5万元;聚焦“一老一小”难题,他推动建设幸福驿站,惠及2400余名群众。他说:“群众的笑脸,就是我最大的动力。”

从青葱岁月到年近半百,曾虎龙始终以赤子之心扎根乡土,用实干担当托起乡村振兴梦。他坚信:“无私奉献、精益求精、敢为人先,就是劳动模范精神的核心。”在五一国际劳动节之际,这位新时代的劳动先锋,正以汗水浇灌希望,带领蚂蚁村向着更加美好的明天奋力前行。


文旅头条通讯员 康斌 莫彦 文

蚂蚁村委会 图

责编 刘榕杉

校对 杨燕婷

审核 华芳

终审 李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