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滇南红河州,有这样一位扎根汽车维修行业三十六载的“技术尖兵”:他手持工具与书卷,以匠心破解车辆“疑难杂症”;他倾囊相授育桃李,为行业输送数千名技术骨干;他创新攻坚促环保,用智慧为企业增效。他,就是全国劳动模范、开远市精成经贸有限公司技术科科长吴国强。
精益求精,从下岗工人到行业标杆
2004年,吴国强从国企下岗后毅然投身汽车维修行业。一手拿着书、一手拿着工具,一心扑在给汽车“治病”,是吴国强的“修车标配”。
不管遇到什么问题,吴国强从不轻言放弃,他先从书里找答案,解决不了的,就请教同行,直到解决问题为止。正是这份执着,练就了红河州顶尖的汽车维修电工技术。
从事汽车维修行业36年来,先后在国企和私企担任技术骨干,参加过德国博世、奔驰、宝马、别克、福特、奇瑞、江铃、陆风等品牌汽车的专业培训,积累了丰富的汽车维修专业知识,汽车维修电工技术在州内达到领先水平。
面对疑难故障,他常调侃:“汽车和人一样,治病要‘对症下药’。”正是这份“较真”,让他从普通技工成长为技术科科长,成为行业标杆,先后获“红河州劳动模范”、云南省“五一劳动奖章”、“云南省劳动模范”荣誉称号。更带领企业斩获“全国诚信企业”“ISO9001:2015标准质量管理体系认证”云南省机动车维修企业质量信誉等级“AAA”等荣誉。
创新攻坚,以智慧书写答卷
“技术革新不是选择题,而是必答题。”吴国强常对团队这样说。他创立的“双人快速保养法”,将保养效率提升一倍;还组织公司劳模创新工作室、技师工作站成员发明尾气排放接收装置,收集排放维修车辆尾气,让维修车间告别刺鼻烟雾,减少了一氧化碳对人体的伤害。他发明的移动式漏斗型废油回收车、灰尘收集机,成功解决了废油回收工作过程中的污染问题。在缸盖平面变形校正技术中,用刨床加工的方法很难到位,他带领技术人员多次改进,采取手工光磨,用刀尺检验等方法,使许多将要报废的缸盖重新得到使用,为客户大大降低了维修成本,得到了广大客户的赞许。在奇瑞风云2喇叭故障中,按钮安装屡次出现脱落,他提出了增加铁皮来稳固喇叭按钮的方案,经多次试验终于解决了故障,得到了厂家的嘉奖……
面对新能源车浪潮,他带领相关人员到曲靖、楚雄、昆明、成都等地参观、交流,学习先进的维修理论和技术经验,推动团队掌握前沿技术。36年来,他完成20余项技术革新,为企业创效,更用行动诠释了劳动精神。
桃李芬芳,用情怀托举行业未来
“技术可以退休,但工匠精神要代代相传。”为响应国家“走职业技术学校办学之路”,精成公司与开远市第一职业高级中学,成立了州内首家与职业高级中学联合办学单位,多年来公司先后与开远市第一职业高级中学、云南红河技师学院联合办学。
作为职校特聘教师,吴国强参与研究的课题《基于行业标准的中职汽修专业理实一体化教学研究》荣获开远市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培养的2000余名学生遍布红河州。
吴国强作为公司劳模创新工作室、技师工作站领军人,坚持组织工作室(站)成员每周进行一次培训、交流学习,每月进行一次总结,积极主动做好“传、帮、带”工作,毫无保留地把自己的修理技术和经验传授给大家,带出的600余名骨干遍布全州各修理行业,其中有2人荣获“红河州劳动模范”荣誉称号,1人荣获全国“优秀农民工”荣誉称号。
大爱无边,以温暖举动回馈社会
即便脚伤未愈,他仍拄拐上班,20余年未请一天病假。工作中的“铁汉”,亦是生活中的“暖男”。在父母眼中他是个好儿子,他孝敬老母亲,在繁忙的工作之余抽身照料老人,在妻儿眼中他是位好丈夫、好父亲,他用勤劳的双手支撑起这个温暖的家。
每逢有捐助救济的事情,他总是第一个主动捐款捐物,把爱心和温暖无私地献给他人,疫情期间,他主动请缨参与到疫情防控战斗中,主动担当义务宣传员、值守员、消毒员,及时宣传普及疫情科学防控知识,带头做好修理厂的值班留守,保障全市公务用车运转,并组织捐款支援抗疫;乡村振兴中,他带动下岗职工、建档立卡户就业30人次;敬老院里,总能看到他带领团队志愿服务的身影;同事眼里,他是第一时间出现的暖心大哥。
吴国强用三十六载坚守,诠释了何为“择一事终一生”的工匠精神;以创新、奉献与大爱,谱写了一曲劳动者的时代赞歌。这位滇南匠人的故事,仍在继续……
文旅头条融媒体记者 刘娅娟 文
红河州总工会 图
责编 刘榕杉
校对 杨燕婷
审核 李元
终审 李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