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诏最后的部落——琢木郎村

隐藏在大理巍山深山褶皱处的琢木郞村,是一个有着千年历史的彝族古村落。古村落里的悠远的牧耕方式与大红大绿的服饰,在厚重古朴中,渲染出了一片华贵。据说,琢木郞村的彝族是南诏皇族的后裔,也是南诏遗留下的最后部落。

琢木郞村最早的村名叫“中路把”,彝语的意思是这里生活着富裕、富贵之人,这名字倒也暗合了皇族后裔的身份。“琢木郎”则是明代以后的称谓,彝语的意思指村落居于赵州(凤仪)、弥渡、蒙化(巍山)三地的中心。在政权更迭的历史烟雨中,遗落在琢木郞的皇族后裔们,许是心心念念故国的亲人山水,民风民俗,以及那还来不及告别的爱情,在琢木郞定居下来后,他们让曾经的生活样貌封存在了千年的时光岁月中,任凭风吹雨打去。经了千年捶打后,琢木郞村里的古村落、古巷、古道、古民居还是原来的样貌,家里的火塘、火炕床还在袅袅升起的身姿里与远古的祖先进行的对话,家家户户祖宗牌位前的丁郎刻木,铭刻着的是对祖先的追念,在节日的狂欢中,琢木郞的彝族在反复唱诵着:“英雄的祖先密祜啊,你一定是白天的太阳,在密林中指引我们,脱离了危险,让我们生息在这个美丽的地方。”

走进琢木郞,一眼千年的就是那大红大绿的彝族女子服饰,从孩童到耄耋老人,从头到脚,琢木郞村的彝族女人把民族文化、图腾、自然山水、审美情趣都绣在了服饰上。在村落山涧的拐弯角落处,若隐若现的明晃艳丽的色彩,能照亮一片心灵,也能照见那一缕缕无法遮蔽的不惧世俗的华贵之气,在密密匝匝又美观好看的针脚背后,还深藏着一段段不能忘却的历史。琢木郞的彝族女人,也穿出了特有的民族个性。

琢木郞村整村依山而建,结合地形自由布局,自然灵巧。村落建筑主要为土木结构,它也融合了白族的建筑技艺。黄墙上的黑白画,在沉默中有力地述说着彝族的历史、琢木郞的历史,还有南诏后裔的历史。远远望去,琢木郞村把大美藏在了深山,仿佛毕摩念的经才能解开它的真面貌。

琢木郞村的彝族打歌是还活着的历史。2008年,巍山打歌被公布为第二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巍山的彝族打歌主要以娱乐狂欢为主,喜事节庆的日子,就是巍山彝族打歌的日子,他们的打歌调里唱到:“打歌来,打歌来,哪里的歌唱得最响,哪里就是年轻人相会的天堂。打歌来,打歌来,哪里的火燃得最旺,哪里就是腊罗巴欢乐的海洋。”而琢木郞的彝族还要在葬礼上打歌,这也是必不可少的仪式,葬礼上的打歌就是让逝去的人最后在听听亲友们对他一生的追述与怀念,也再让他听听耳濡目染了他一生的打歌声。在豁达的生死观里,琢木郞彝族的生人与去了极乐世界的人,就隔了一条清亮的小河。

琢木郞村,是南诏最后部落的家园。你念或不念,见或不见,来或不来,它都存在了千年,一如初始的模样,等你。

文、图源自2023年度云南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科普项目《古道乡愁——大理古村落审美漫游》(SKPJ2023015)。


文 字春华 马慈君 整理

责编 张楠

校对 杨奥

审核 李文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