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工运薪火传 | 红河州第一个工会组织的诞生与奋进之路

20世纪初,滇越铁路的汽笛声划破了红河大地的沉寂。法国殖民者通过这条铁路攫取云南资源,个旧锡矿的矿工、铁路装卸工、海关劳工在殖民资本与封建势力的双重压榨下挣扎求生:每日劳作超12小时、薪资不足糊口、工伤致残无人问津……工人被视作“会说话的工具”,尊严荡然无存。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红河州第一个工会组织于1927年在蒙自诞生,开启了工人从“奴隶”到“主人”的觉醒之路。

破晓:1927年,红河州第一个工会组织的诞生

蒙自海关工会——工人联合的“第一把火”。1927年初,蒙自海关劳工率先打破沉默。面对法籍监工克扣工资、肆意体罚的暴行,蒙自海关工会秘密成立。工人们以“八小时工作制”“同工同酬”为口号,发起集体抗议,迫使殖民当局承诺改善待遇。这一斗争成为红河州工人有组织抗争的起点。

滇越铁路碧色寨装卸工会与个碧铁路机械工会——燎原之火。同年,滇越铁路碧色寨装卸工会与个碧铁路蒙自车站机械工会相继成立。前者组织铁路工人罢工,反抗法国殖民者的鞭刑制度;后者联合技术工人,要求提供安全设备与技能培训。1928年,云南铁路总工会在阿迷(今开远)成立,之后,个旧锡矿、蒙自草坝蚕业公司、建水马坊煤矿等厂矿工会组织相继成立,揭开了红河州工会发展史的新篇章。

奋进:从抗争到建设的工运征程

1928年6月1日,在阿迷(今开远)召开铁路职工代表大会,有20余人出席会议,成立云南铁路总工会,与会者一致推选中共滇南地下党组织领导人刘林元担任工会主席,巨柏年、梁福如、杨昆文、杨自发为委员。云南铁路总工会发出《告云南铁路全体工友书》,指出:“我国的灾难是帝国主义者入侵所造成的,滇越铁路的修成,法帝国从云南抢劫与掠夺大量中国财富和人民的血汗,我们必须同他们作长期的斗争。”从此,该工会成为本地区初具规模的工会组织。工会组织工人从争取自身经济利益斗争转化为争取自身解放政治斗争运动,并成为当地一支工人运动革命力量。自成立云南铁路总工会组织以来,至1929年2月,仅在本地铁路沿线,组织进行了13次罢工斗争运动均取得胜利。1929年3月,由蒙自火车站机械工会组织个碧铁路全线3000余名工人,发起要求给工人增加工资罢工斗争运动,此次行动迫使资本家同意工人要求,并按级别等不同情况增加工人工资,还按汇水比值发放工人工资,罢工取得胜利。

1930年4月至5月,由于叛徒出卖,当地大批中共党员先后被捕。至年底,中共云南省特委和迤南区委遭到严重破坏,当地工人运动遭到严重挫折。分散在各地的中共党员和工会干部失去与党组织联系,但他们仍然在各地坚持开展反对帝国主义和资本家的工人运动。

1931年11月22日,滇越铁路工人与各界民众在阿迷(今开远)集会,宣告成立滇越铁路道区抗日救国总会,并通电全国要求对日本侵略军宣战,号召工友救中华民族,抵制日货。滇越铁路沿线各站先后成立抗日救国分会并组织工人开展抗日斗争活动。

1933年8月,在中共党员梁福如等组织领导下,再度成立蒙自芷村火车站赤色工会组织,并领导工人开展反对法国资本家裁员减薪罢工斗争运动,运动取得胜利。

这些早期工会组织不仅为工人争取薪资与安全保障,更成为反帝反封建斗争的重要力量,为红河州工运史写下浓墨重彩的开端。

1950年,中国人民解放军攻占蒙自城后,铁路工人赶修机车,利用铁路运输线运送中国人民解放军追击歼灭国民党残军,个旧(含云销)、蒙自、开远等县厂矿、铁路工人们积极配合参与保护生产设备、保卫国家财产,协助接管、组织恢复生产和建设国家的战斗,为全国人民解放事业做出杰出贡献。

1956年云南省工会联合会蒙自专区办事处成立,首任主任蔡茂钱推动蒙自、开远、个旧等地建立县级工会,开展扫盲班、技术培训等工作。

1956年4月,中共蒙自地委在蒙自建立云南省工会联合会蒙自专区办事处,成为本地(州)级工会组织。接着在所管辖部分县相继组建成立县级工会联合会。1958年9月,工会联合会蒙自专区办事处改名为云南省总工会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办事处。1959年5月,中共红河地委决定,撤销云南省总工会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办事处,同时,成立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总工会及党组。

1973年7月,红河州工会第一次代表大会在个旧召开,选举产生红河州总工会第二届工会委员会和常委会,此后,每5年进行一次换届,至2007年,换届选举产生红河州总工会第七届委员会和常委会,已形成一套完整健全的州、县市和基层工会管理体制。

从1927年到2025年,红河州工会的每一步跨越,都镌刻着劳动者的智慧与汗水。从蒙自碧色寨铁路工人的第一声呐喊,到新时代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的铿锵步履,红河州各级工会组织的发展始终是全国工会体系的生动注脚。

当历史的指针指向新的百年,这不仅是回顾过去的荣耀时刻,更是展望未来的崭新起点。愿每一位劳动者,都能在工会的旗帜下,共享发展成果,共绘红河新篇章。

文旅头条通讯员 莫彦 整理

责编 童文文

校对 杨艳婷

审核 华芳

终审 张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