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遗传承赋能“强州府”行动——楚雄州非遗工坊经营管理人员暨传承人能力提升培训班圆满举办

.

为深入贯彻落实乡村振兴战略,推动非遗活态传承与创新发展,5月7日至9日,由楚雄州文化和旅游局主办、楚雄市文化和旅游局承办的楚雄州非遗工坊经营管理人员暨传承人能力提升培训班成功举办。此次培训聚焦非遗工坊提质增效,通过“理论+实践”双轮驱动,培育非遗传承新动能,为“强州府”行动注入文化活力。

开班仪式上,颁发了第七批省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证书和第二批州级非遗工坊匾牌。

此次培训班有来自10县(市)的非遗工作者,第一、二批州级及部分县(市)级非遗工坊经营管理人员和非遗代表性传承人等共90余人参加。云南省文化和旅游厅非遗处一级调研员念华昆作专题指导,系统解读非遗工坊规范管理政策;楚雄州人社局、农业农村局专家分别围绕“非遗带动就业”“工坊助力乡村振兴”开展实务培训,促进非遗工坊建设的政策引领;组织彝绣、彝医等代表性非遗工坊开展案例研讨,紫溪彝村彝绣天地等传承点展示“非遗+旅游”融合发展模式;实地考察云龙酱油酿造、七彩彝绣等10个示范工坊及文旅融合项目,在姚安菖河蜂蜜工坊等点位开展沉浸式教学,构建了“政策解读+技能提升+案例示范”三维课程体系。

(云南省文化和旅游厅非遗处专家对非遗工坊规范管理政策进行解读)

现场教学培训突出了非遗的资源转化、产业转化、价值转化。通过南华非遗进景区等案例教学,推动非遗从文化资源向旅游产品转化。在子午镇云龙酱油工坊揭牌现场,展示传统工艺标准化生产路径,构建“非遗工坊+合作社+农户”产业链。彝医黑膏药工坊示范了非遗技艺现代应用,在探索大健康产业发展方面开辟了新赛道。


培训班强调,非遗是楚雄州文化根脉与精神标识,非遗工坊作为“活态传承”的重要载体,承载着文化保护与群众就业的双重使命,要以此次培训为契机,构建非遗传承创新矩阵,推动非遗保护传承与“强州府”建设同频共振,让传统文化成为驱动高质量发展的新引擎。

楚雄州的厚重历史和多彩民族文化孕育出众多璀璨夺目的非遗之“花”,截至目前,已建立起国家、省、州、县(市)四级非遗保护名录体系,共有代表性项目960项,其中国家级14项,省级82项,州级282项,县市级582项;有代表性传承人2422人,其中国家级15人,省级151人,州级470人,县市级1786人。这些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和代表性传承人,是楚雄州各族人民团结进步、共同繁荣发展的精神纽带,是建设文化强州的重要支撑,更是实现楚雄州高质量发展的基础条件。此次培训标志着楚雄州非遗工坊建设进入提质增效新阶段,通过培育专业化传承队伍、构建产业化发展模式、搭建融合化创新平台,正加速书写“见人见物见生活”的非遗传承新篇章。

文旅头条通讯员  杞万富  文/图

责编  刘榕杉

校对  童文文

审核  张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