隐藏在600多年历史光阴褶皱处的巍山,处处烙印和流淌着南诏故园的血脉与故事,它留下的博物现今还在与今人进行着历史时空的对话。南诏,经历历史的分分合合与神话传统的重叠诉说,祛魅后,它仍然始终有一层历史缥缈神秘的面纱有待去解开。走进巍山,也就走进了南诏的历史。
在巍山坝子深处,深藏着一个被称为是“马背驮来的村庄”东莲花村,它的历史随着巍山的历史一起浮浮沉沉,通过它,就可以触摸到巍山的历史、真实的巍山。历史往往就存活在博物的细节里,东莲花村中声名显赫的马如骥大院栩栩如生的彩绘图案上,每个细细走入品味的人,可以亲眼目睹曾经上海十里洋场的繁华,也可以一睹南亚、东南亚的风土人情,更能看到东莲花村因马帮所串联起的厚重历史和抒写出的巍山历史脉络细节。
民国盛极一时的东莲花村曾是西南马帮经济中心,从东莲花村出发,就可以走出巍山的深山坝子,走向更宽广的世界。盛开的东莲花村过去曾是古代从四川入西南,经勐海、景洪、凤庆、双江、保山、腾冲、畹町、昆明、丽江、德钦、昌都、拉萨,直至缅甸、尼泊尔、印度的重要交通要道。凭借着诚信的高贵品格,吃苦耐劳、敢于冒险的精神以及互帮互助的情谊,东莲花村在民国时期兴起了赶马帮的热潮。在寒来暑往、翻山越岭、生死冒险的历练与洗礼中,东莲花村的马帮让多元文化在东莲花村得以交流融汇,当然还有大量的财富得以聚集,马帮文化得以积淀传扬。如果博物会说话,那么东莲花村的博物一定会说出最生动具体的马帮文化与马帮历史,它也会在沧桑厚重的历史叙述语调中,让马锅头活过来,让马匹走起来,让马驮子驮起来,让马铃铛响起来。
马家大院是东莲花村的博物集萃,某种意义上说,它代表着东莲花村。马家大院的主人是马如骥,他因赶马起家,他的人生充满了传奇,但锻造他传奇人生的仍然是东莲花村马帮文化所蕴含的处事原则与诚信内核。马家大院有很多影子,它有主人的影子、马帮文化的影子、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子、时代的影子、文化交流交融的影子……,它所浓缩的精华既是集萃式的,又是广博宏大的。
马家大院的整体建筑样式是“一碉两院三门四阁五堂六天井”,它把中国传统建筑文化与布局运用到了极致,大院在对“六合同春”、“三坊一照壁”、“四合五天井”的布局审美细腻精巧地呈现的同时,也充分考虑到了实用性、防护性等建筑的实用功能。如连通二楼每间房间的二楼廊道宽度为马帮能行进的宽度,高高突出的碉楼是瞭望台,可以观望大院外的一切。
文字甚至是发达高清的数字影像,都无法呈现出马家大院那有厚度、有温度的美,只有亲自走入,才能真实真切地感受到它所自然释放出的美的力量,如果仔细触摸聆听它的一砖一瓦,一窗一格、一草一木,人就很难轻易走出大院。
“魁雄六诏”“万里瞻天”的巍山素有“小吃天堂,南诏美食之都”的美誉,沿着美食的味道因子与历史脉络,东莲花村也拥有自己特有的美食味道,它们普遍又独特,因为它们与村子的山水历史、风土人情浓郁地链接在了一起。
东莲花美食街里,美食琳琅满目,它们会时不时引得路过的人迈不开腿,挪不开眼睛,只留有直勾勾流口水的份儿。美食街上,有土八碗、一根面、各种小吃果脯等特色美食。当然也少不了可以用不同烹饪方式制作出不同风味的牛干巴,就这一道美食背后,就衬着东莲花村历史悠久的饮食文化传统,值得细细品味探究。
如果想要吃到正宗的东莲花村的美食,不妨走入到小吃店问问,当然,最好还是“结伴”,因为“小吃”虽小,但它的菜品样式多,分量足,一个人,估计每道菜一口也就差不多要饱了。村子宴席上的美食常客以老六碗或八大碗出现,老六碗就是一碗红烧牛肉、一碗白斩鸡、一碗羊肉粉蒸、一碗煎乳扇、一碗酸拌凉片、一碗绿色素菜,配上一大碗用牛骨头熬制的清汤,人间的一晌美味清欢也不过如此,游客也可以如愿尝到这人间的一席美味与丰盛的温情。
东莲花村,从地理交通上来说,不容易轻易走进,也正因此,它才得以在巍山坝子的褶皱处得以孑世独立,清醒笃定地创造绽放出属于自己独特的美。东莲花村也很容易走进,只要你喜欢探寻马帮文化、美食文化、建筑文化以及美的一切。
我到过东莲花村,念念不忘。
作者:字春华 马慈君
图源:2023年度云南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科普项目《古道乡愁——大理古村落审美漫游》)
责编 童文文
校对 李舒琪
审核 华芳
终审 李文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