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2日,“不熄的火塘——薪火相传的中华文明学术平台”首场活动在云南民族博物馆拉开帷幕。活动由云南民族博物馆主办,邀请著名人类学家庄孔韶谈“快速变化社会中的博物馆未来”,云南民族博物馆领导、南开大学客座教授和博物馆从业人员也参加了活动,一同聚焦民族博物馆的未来使命,探讨全球化与科技浪潮下民族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与创新之路。
“火塘”是云南少数民族家庭生活的核心场域,不仅有炊事、取暖、议事的功能,也是知识传播的重要载体,承载着族群记忆、伦理秩序与精神信仰。云南民族博物馆以“不熄的火塘”为隐喻,搭建学术交流平台,象征中华文明薪火相传、生生不息的精神内核,旨在激活中华文化传承的当代价值,促进多民族文化共生共进,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
在活动中,庄孔韶教授从学科角度指出,博物馆与人类学密不可分,人类学为民族博物馆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而博物馆则通过收藏、保护物质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为人类学提供长期资料库和研究成果展示窗口。博物馆领导介绍了民族博物馆从早期的标本陈列室到现代的行业类博物馆,经历了从理论研究到实用型转变的过程,反映了人类学、民族学以及文化遗产保护理念的演变。南开大学客座教授肯定了民族博物馆联合学界推出的创新展览模式,完整呈现了多元维度的信息,超越了文字的限制,丰富和延伸了展览的人文价值。
专家们认为面对快速变化的社会环境,科技与人文的融合是民族博物馆发展的关键。民族博物馆秉持“文化共生”的理念,通过数字化等现代科技手段,承担文化传承、社会教育、产业赋能等多重功能,提升了文化遗产的保存与传播效能,促进民族之间的交往交流交融,也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作出了贡献。专家们还对民族博物馆的未来提出展望,希望通过强化跨学科合作,汇聚各方智慧,进一步完善藏品征集、研究与展陈的体系化建设,推动学术成果向公众资源转化。
“不熄的火塘”是云南民族博物馆打造的长期学术品牌,寓意以文化之火照亮文明之根,搭建跨学科、跨领域、跨地域的学术交流平台,为民族博物馆的未来发展提供理论支撑与实践方案。未来将持续邀请不同领域的专家学者开展学术交流,以研究成果赋能文化认同,以创新实践推动民族共融,打造兼具思想深度与社会温度的文化智库。
文旅头条融媒体记者 杨奥 通讯员 张静红 文
高翔 图
责编 刘榕杉
校对 童文文
审核 张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