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 | 父子茶缘

在云南哀牢大山中的双柏法脿白竹山下,流传着一首打油诗,很多人都出口能诵。诗是这样写的:“人生七十古来稀,产业发展正当时。恒心下来干产业,云里雾里种茶叶。茶园建在白竹山,茶厂办在老熊窝。妙手制作珍茗佳,商标注册壮志茶。一生为了醇和甘,声名远扬传四方!”

初次听到,我不以为然。白竹山盛产绿色生态茶,种茶的人家很多,种得好的也很多,大大小小的茶厂不少。前不久一个偶然的机会,我无意间走进老熊窝“白竹甘茗茶业”,认识了打油诗里讲的老杨和他的儿子,深感这父子俩和他们的茶业很不一般。

老杨叫杨壮志,祖祖辈辈生活在山清水秀的白竹山下烂泥村委会新房子村。到了上学的年龄,父母请人给他取名杨壮志,与村里的同龄人一样,走进了家乡新办的山村小学,一直读到公社的初中。那时候有初中文化的人,可以选择的很多,当干部、当工人都不是不可能,杨壮志却选择当了一名小学代课教师。后来,杨壮志又回家务农。

双柏地处哀牢大山深处,巍巍哀牢大山自西北而来,以纵横山峦、交汇江河、吸纳林海之势进入云南省楚雄彝族自治州双柏县。白竹山属于哀牢山脉的一部分,山上森林茂密,各种植物众多,四面的半山中又有一些大大小小的水库调节,山中一年四季白天阳光明媚,早晚云雾缭绕,把本来就美丽迷人的大山装点得似仙似幻,仿佛人间仙境一般。

俗话说:深山藏瑰宝,高山出好茶。白竹山远离公路、村庄和农田地,处在四面层层绿色大山的包围中。山下河谷燥热,山上林木葱翠,山巅云雾缭绕,属滇中高原高海拔地带,最高海拔2554米,年平均气温15.1℃,昼夜温差大,对植物生长十分有利。

从小,老杨就经常听村里人讲过父辈们在白竹山种茶的事,长大后也在白竹山种过茶。

白竹山上出产的白竹山茶,过去就以茶色碧绿、汤色清纯明亮、香气浓郁持久、滋味香醇爽口、回甘之味久溢不散而闻名。但由于管理不当,到了上世纪70年代末期,远近闻名的白竹山茶不但没有得到很好的发展,还越种越差,最后几乎荒芜。

上世纪80年代初,老杨的同年好友曹荣金被调到法脿供销社,担任党支部书记、主任,与老杨谈起白竹山茶,老哥俩一下子找到了共同感兴趣的话题。老杨通过对白竹山种茶历史、自然条件等因素的分析,鼓励曹荣金重办白竹山茶厂,开垦茶园,为贫穷落后的山里人闯出一条致富的路子。

在同年伙伴的支持鼓励下,曹荣金信心倍增,说服动员供销社干部职工,要买下公社茶厂。

1986年,楚雄州人民政府一位副州长又带人到白竹山实地考察,经过论证,批准了报告,拨给法脿供销社1万元经费作启动资金,买下了当时只有62亩几乎快老死的茶树,每年只产100公斤左右茶叶。

在茶园开发建设阶段,曹荣金成了老杨家的常客,老杨家成了供销社干部职工的“歇脚点”。

用了整整6年的时间,曹荣金带领供销社的几十名职工,也不知淋了多少雨,受了多少饿,利用休息日和节假日,利用工作中的轮换和无数个日日夜夜的苦战,在白竹山海拔2300多米的荒山野岭上把原来的老茶园彻底更新、改造,培植了280亩高产优质生态茶,紧接着又新植了1400多亩茶苗,建成了方圆4公里、面积达到1760亩的优质茶园,把“茶场”更名为“茶厂”,建成了远近闻名,产、供、销“一条龙”的白竹山生态茶厂,使昔日杂草丛生、荆棘满地、一片枯败景象的白竹山茶园彻底脱胎换骨,变成了一片青翠喜人的新茶园,为数不多的产品成了“听介绍买不到”的紧俏货。

上世纪90年代中期,供销社的白竹山优质茶园面积达到1760亩,法脿镇的茶园面积达到7000多亩,白竹山茶一时走俏四方。

看到老朋友的成功,老杨特别高兴,他自己也坐不住了。2003年7月,56岁的老杨不顾家人的反对,横下心来,自筹资金将所有自留地和荆棘丛生的自留山拿出来挖沟、育苗、栽植,兴办了老熊窝生态茶厂。

很多人对老杨这么大年纪办茶厂很不理解,纷纷议论说:“老杨的两个儿子都在外打工,又不缺钱,他这是有福不会享。”

“这么大年纪还折腾哪样?是不是看白竹山茶卖得火了,眼热了?”

不管人们咋过议论,老杨办茶园充满足够的信心。他对大家说:“我生在白竹山,长在白竹山。白竹山大部分是2000多米的海拔地带,森林覆盖率高达94%,山清水秀,植被好、土壤肥沃、湿度大、阳光风向好,交通方便,最适宜种植茶叶,种植出来的茶叶品质优良,种植茶叶既保护了生态环境,又增加了收入,是带动农民增加收入,造福子孙后代的好事。我的儿子都在省外打工,我把他们寄回来的钱用来发展茶园,把茶园办好,把家乡建设好,以后他们回来了可以更好地发展、挣更多的钱!”

老杨执着的精神感动了很多人,他创办茶园造福子孙后代的道路虽然艰辛,却干得风风火火。茶厂从2003年7月开始建设,2009年3月正式申请登记成立茶厂,2012年2月取得了SC证,注册使用“白竹壮志”商标,种植、加工和经营“白竹壮志”品牌绿茶。茶园不施化肥、不洒农药,管理、采茶、制作全是祖传的那一套,产品一出来就特别受欢迎,很多人都舍近求远前来购买。

通过多年来的发展,茶园面积发展到180亩,他自己的自有茶园面积80亩,租赁和股份制合作茶园面积100亩;有管理人员及员工8人,茶叶加工厂房占地面积1800㎡,有先进的茶叶加工机械12台;年生产精制茶5.1吨,年产值78万元,年利润20万元以上。

成功的喜悦让老杨信心百倍,他脸上仍然神采奕奕,眼睛炯炯有神,对茶园发展的勇气仍然不减当年,身上还一直保持着一股强硬的干劲和不服输的闯劲。岁月不饶人,随着岁月的流逝,老杨的头发一年比一年白了。老杨对儿子们说,一家人富不算富,他打算扩大茶叶种植,用一两年的时间,把自家茶园面积发展到300多亩,组织农户成立农民专业合作社,带动家乡80多户农户、2000多亩的白竹山茶园有更大的发展,进一步打造白竹山茶绿色食品品牌,把家乡生产的茶叶推向更大的城市、更广阔的市场,让更多的人们能够品尝到“独特的地理位置、独特的自然生态环境、独特的生产方式和独特的加工工艺”制作出来的生态、绿色、环保、安全、健康的白竹山茶,带动村里的农户一起种,共同发展,希望大儿子能回来与他一起办茶厂。

老杨的大儿子叫杨光永,和村里的很多年轻人一样,长大后与弟弟一起,选择去外地打工。2000年结婚后,妻子也跟他一起去了广州打工。

在广州纺织厂打工,杨光永和弟弟秉承着山里人的秉性,肯吃苦、爱学习,几年间,哥俩就从纺织厂的普通工人升职为管理人员。每个月,杨光永和妻子除了给自己留下基本的生活费外,都会把更多的钱寄回老家,但家里有他们两岁半的女儿,让夫妇俩常常牵挂。

在外打工的日子确实辛苦,家里的日子却一天天地好了起来,杨光永和妻子一年只回家一次,最大的遗憾就是不能陪伴孩子成长。几年来,他和妻子到过江苏、山东,后来又回到了广州,虽然赚到了钱,但总归是在外漂泊,心里总有一份难言的心酸。为了这件事,他们觉得自己对女儿亏欠实在太多。

2008年,他们把10岁的女儿带到身边,到广州上小学。女儿到广州前的晚上,夫妻俩整夜都无法入睡。回想起以往过完年就要分开,每到那时,妻子总是躲着孩子的面,偷偷地抹眼泪。现在女儿终于和他们在打工的广州团聚了,觉得这一刻的团聚来得太难能可贵了。

2017年,因为高考政策,女儿需要在老家读高三,加上父亲年岁已高,经过再三考虑,杨光永决定回老家,接手父亲的茶厂,照顾父母女儿,妻子则继续留在江苏打工。

2018年,国家吹响脱贫攻坚的集结号,政府为有一技之长的农民工提供返乡创业政策扶持,杨光永用很低的贴息贷款扩建了厂房,增加了机器设备,扩大了茶园。2019年12月,茶厂生产的白竹翠芽云雾茶(特级)、白竹翠芽云雾茶(一级)、白竹甘茗云雾茶(特级)、白竹甘茗云雾茶(一级)、白竹甘茗云雾茶(二级)、白竹碧螺春云雾茶(特级),6个绿茶产品取得绿色食品认证证书,产品主要销往楚雄、玉溪、红河、昆明、四川、山东、广东、江苏等地,每年生产的精制茶保持在5.5吨左右,年销售产值达66万元以上,带动了一批村民在茶园打工致富。

老熊窝生态茶厂的茶园在白竹山中部,平均海拔2100米,地理位置独特、生态环境良好、交通十分便利、茶园离茶厂近、管理措施到位、茶树品种主要以云南大叶种和佛香3-3为主,祖传的加工技术经验丰富,有自己的一套茶叶发展种植、管理、采摘、加工、包装、销售等技术,一出厂就备受好评,成了深受广大消费者喜爱和追捧的抢手货。所生产的“白竹翠芽云雾茶”“白竹甘茗云雾茶”,先后获得“食品生产许可证”“绿色食品证书”,被授权使用“白竹山茶”农产品地理标志,茶园获得“县级示范家庭农场”荣誉称号。

由于茶园生态环境良好、管理措施到位,先后获得了“绿色食品证书”“县级示范家庭农场”等荣誉称号,年茶叶销售额更是突破66万元。在杨光永的带动下,他们村原本只有7户人家种茶,发展到现在全村32户家家种上了茶,他们村成了靠茶园走上致富路的绿美茶村,成了有名的“产业专业示范村”,很多村民靠茶叶走上了致富路。

茶厂距离双柏县城50多公里,距离法脿镇政府所在地5公里,紧靠美丽的白竹山,交通十分方便,茶园美如一幅让人沉醉的风景画。如今,除了尽心尽力办好茶园,杨光永和他父亲又开始了茶旅结合的新探索。他们投入资金改善了食宿条件和观赏学习条件,不少游客双休日和节假日都会自驾到茶厂参观、考察、学习、交流,体验徒步、钓鱼、采摘山核桃、梨果、找野生菌,感受采茶、制茶、品茶、玩茶、参观、旅游、度假等活动,品尝野生蔬菜、喝白竹山小灶酒等美食,让昔日野兽出没的老熊窝,成了如今旅游热线上的网红打卡地。

文旅头条融媒体通讯员 苏轼冰 文

责编 李舒琪

校对 童文文

审核 华芳

终审 李文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