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19日,第9届中国—南亚博览会暨第29届中国昆明进出口商品交易会(以下简称:南博会)在昆明滇池国际会展中心开幕。位于10号馆的“旅居云南馆”于本届南博会首次设立,也是“旅居云南”品牌首次在南博会亮相。值得一提的是,“旅居云南馆”专设瓦猫展区,这项具有云南辨识度的非遗也在南博会这个国际盛会上大放异彩。
走进10号馆,瓦猫展区以其亮眼的颜色,独具辨识度的“猫头”入口吸引了众多观众的注意力,来自景素普洱非遗会客厅、云南瓦猫博物馆、丽江天意集以及省级、市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携带的众多瓦猫产品琳琅满目,现场熙熙攘攘,在南博会形成了一个小型“瓦猫展”。
作为云南非遗的代表之一,瓦猫是云南民居建筑上使用最为广泛的镇宅兽,主要流传于昆明、丽江、大理、玉溪、曲靖、楚雄、文山等地。它通常被安置在民居的屋脊正中,具有镇宅、辟邪、纳福等寓意,俗称“镇脊虎”“降吉虎”“向吉虎”“石猫猫”和“四不像”等。瓦猫的造型特点包括大嘴獠牙、瞪着的双眼、竖立的耳朵、翘立的胡须和外吐的舌头等,这些特征使其显得威猛而神秘。
普洱景素茶文化有限公司总经理贺海善介绍道,景素始创于2016年,专注于茶文化和非遗传承项目,已建联128项非遗传承项目,其中,产品化非遗文创项目46项,拥有瓦猫商标、滇戏瓦猫专利和60多项版权产品。在他看来,瓦猫是云南各地普遍可见的非遗,具有产品化的先天优势,景素多年来深耕云南文旅市场,在纵向上,整合“非遗+市场”,将后端非遗代表性传承人生产与前端市场销售打通,解决非遗“叫好不叫卖”的痛点;在横向上整合“非遗+非遗”,将多种非遗结合推出创新产品,如滇剧与瓦猫结合的文创品、玉溪华宁陶制作的陶瓦猫、大理扎染制作的布瓦猫等。他进一步提到,景素目前正以瓦猫在地文化为基础,采取与传承人合作方式,强化知识产权保护,打通非遗与市场衔接之路,将非遗当代化,打造独具特色的“景素”品牌。
昆明市盘龙区陶艺(瓦猫)传习馆负责人、昆明瓦猫省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张才的爱人李琼仙介绍道,瓦猫在昆明历史久远,目前“张才瓦猫”传承已经5代,历经130多年。近几年,随着年轻人对传统文化的关注度上升,瓦猫也受到越来越多年轻人的喜爱,来传习馆学习、体验瓦猫制作的大学生已经遍布全国各地,北京、上海、浙江、新疆都有年轻人来学习或者通过线上了解、购买瓦猫产品。目前,“张才瓦猫”已经注册了商标,同时,也根据年轻人审美开发了多款文创产品,每一款匠心独具的设计都申请了专利保护,“张才瓦猫”也在年轻化、时代化的路上不断探索。
云南瓦猫博物馆馆长洪海波也对云南瓦猫的未来发展十分看好,他说道,瓦猫在云南十二个州(市)都有存在,是云南最常见的非遗项目之一,云南瓦猫博物馆成立于2023年,共收藏了380多尊瓦猫藏品,藏品均来自民间,目前已经吸引了50万左右的游客前来参观。云南的瓦猫不仅仅是一种工艺品,在瓦猫的传承中,可以明显地看到云南与中原以及云南各少数民族之间文化的交往交流交融,如“猫”形象与彝族虎崇拜的结合等等,是云南多元文化交融的代表性符号之一。此次南博会,在省文旅厅的主导下,瓦猫首次在南博会上以展区的方式呈现,也希望在这个国际盛会上,让代表云南人善良忠诚、勤劳智慧的瓦猫,承载着云南人吉祥的祝福,走出云南,走向世界。
据了解,目前,云南共有包括昆明(呈贡)瓦猫、永胜瓦猫等在内的各级相关非遗代表性项目19项,非遗代表性传承人40余人,具有较好的文化传承基础。同时,瓦猫自带“守护”“吉祥”的文化内涵,夸张的造型也为云南文旅IP提供了高辨识度,强互动性和较好的产业延展性。
文旅头条融媒体记者 杨奥 文
邓斌 杨奥 图
责编 童文文
校对 刘榕杉
审核 李文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