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雄双柏:“六链聚合”筑屏障 40年无重大森林火灾

近年来,楚雄州双柏县坚持以“预防为主、生命至上”为引领,创新构建责任、治理、基建、宣传、管控、应急“六链聚合”防控体系,截至2025年,双柏县实现40年无重大森林火灾。

压实“责任链”,三级穿透压实防控末梢。顶层设计强统筹,县委常委会专题研议防火工作,召开全县会议及调度会5次,重构县森防指组织架构,形成“政府—乡镇—村居”三级责任穿透机制。县人民政府与22家单位签订“军令状”,乡镇与村(居)委会签订84份责任书,构建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责任网络。末梢管理精准化,县林草局与12家基层单位签订目标责任书,1430名护林员全覆盖签订“一岗双责”承诺书,同步落实特殊人群监护责任2874份、放牧片区责任946份、坟主责任350020份,将防控任务细化到1362个山头地块,实现“山有人管、林有人护、责有人担”。

筑牢“治理链”,双措破题消除火险根源。计划烧除控源头,科学编制烧除方案,在8个乡镇530个地块实施“以火防火”作业83.16万亩,清理林区枯死木及可燃物32万吨,较往年提前15天形成生物防火隔离带,高火险期前完成全部隐患治理,火灾隐患发生率同比下降71%。农事用火闭环管,推行“申报—审批—监烧”全流程管理,要求农户用火必须取得准烧证,各乡镇按气候窗口统一组织监烧。全年规范审批农事用火1200余起,创新“防火协管员+村民小组长”双监烧模式,实现违规用火“零发生”。

构建“基建链”,水陆联动夯实防控根基。交通网络立体构建,投入专项资金新建防火公路73条232.1公里,形成“主干道环通、支干道辐射”的林区交通网;维护山顶消防水池19座,新增15吨消防水车2辆、取水点115个,构建“3公里取水圈”,消防车抵达火场时间缩短至20分钟。装备体系迭代升级,全年投入397.01万元用于应急能力建设,配备高压水泵、防火服等专业装备500余套,建成“防火公路+消防水池+智能取水”的立体防控体系,“以水灭火”覆盖率提升至92%,较往年提高17个百分点。

织密“传播链”,三维渗透凝聚群防合力。矩阵传播无死角,制定“五个一”宣传工程,启用专用宣传车巡回8个乡镇3轮,发放“防火大礼包”(含手册、手提袋)2万份,制作主题纸杯10万个、五彩旗2000套,悬挂标语4500条,刷新永久性标牌49块,实现“村村响广播、户户见资料”。精准宣教入人心,县电视台黄金时段每日滚动播放防火公益广告,各村委会大喇叭高频次播报防火须知;结合清明、五一等节点开展“案例巡展进乡村”活动,组织学生参与“防火小卫士”课堂1.2万人次,群众防火知识测试合格率达98%。

升级“管控链”,智防+人防严守入山关口。护林队伍智治赋能,整合1430名护林员构建“空天地”监控网,采用GPS定位+电子围栏监管,要求上线率保持95%以上,国有林场护林员增设北斗定位模块,巡护轨迹实时回传系统。高火险期实行“白+黑”巡护模式,巡查频次同比增加50%。卡点防控闭环管理,设置116个智能防火检查点,配备232名值守人员实行“三查一登”(查火种、查行程、查隐患、登信息),全年拦截火种2.3万次,入山人员防火码扫码率100%。创新“校园防火墙”机制,通过家长会、家访覆盖学生家庭1.5万户,形成“教育一个孩子、带动一个家庭”效应。

强化“应急链”,秒级响应提升实战效能。队伍建设提质强能,组建“1+9+85”应急力量体系(1支县级专业队、9支林场分队、85支村级义务队)共2950人,开展“水泵接力灭火”“紧急避险”等实战化培训20余场、演练10次。高火险期实行“驻点备勤+携装巡护”,水车、运兵车24小时待命,确保5分钟内完成集结。指挥体系高效运转,构建“值班室+瞭望台+监控中心”三位一体指挥网络,严格执行24小时值班和领导带班制,4个防火瞭望台、32路视频监控全天候监测。创新“报扑同步”机制,卫星热点反馈时间压缩至25分钟,全年开展值班督查22次,火情处置及时率达100%。

文旅头条融媒体记者 陈明海  通讯员 周忠祥 王叶平

双柏县林业和草原局 文/图

责编 张楠

校对 刘榕杉

审核 李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