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雄双柏:从“搬迁户”到“新市民” 写好易地搬迁“后半篇文章”

.

清晨,在一阵缝纫机声和欢笑声中,楚雄州双柏县查姆湖西北岸的安康小区一角,一楼服装加工车间迎来新一天的忙碌。方桦瑛早早上岗,顺手组织几位姐妹加工衣料。“这就是我们的‘家门口务工车间’。有了它,上下楼就能赚钱养家。”她言语中充满成就感。

在一旁的绣坊内,几位绣娘飞针走线,一幅幅绣有绿孔雀与百花图案的彝绣小样在布面上逐渐成形,仿若立体画卷。方桦瑛既是绣娘,也是红康社区干部。如今的安康小区,在社区干部与群众的共同建设下,一幅安居乐业的幸福图景正徐徐展开。

安康小区隶属于红康社区,是双柏县唯一一个县城易地扶贫搬迁集中安置点,自2018年11月建成以来,共安置来自全县8个乡镇64个村(社区)的贫困群众398户1500余人。彝族、白族、哈尼族、苗族、回族、傣族等6个少数民族在这里相聚而居,群众身份从“农村贫困户”转变为“城市新市民”。如何做好搬迁“后半篇文章”?双柏县妥甸镇坚持党建引领,聚焦群众最关心、最现实、最微小的问题,围绕“微元素”“微平台”“微治理”三大抓手,推动易地搬迁安置点从“迁得出”迈向“稳得住、能发展、可致富”的目标。

走进红康社区一楼便民服务大厅,“微心愿”墙格外显眼。五颜六色的卡片上写满了居民的小愿望。县公安局民警郭存芬在入户时看到一位小女孩在卡片上画了一条公主裙,便亲自将一条裙子送到女孩家中。“娃娃放学了吗?裙子拿来了,让她出来试试吧!”小小愿望得以实现,居民感受到实实在在的温暖。红康社区采用网格化管理,将小区13栋楼划分为13个网格,配备专职网格员,整合志愿者、结对单位、党建联盟力量,通过认领“微心愿”,持续解决孤寡老人、困难群众等群体的急难愁盼问题,让“城市家园”变得温馨和谐。

从乡村到城市,从熟人社会到陌生社区,如何实现身份与生活方式的转变,是红康社区面对的重要课题。围绕“我的小区我做主”,社区依托党群服务中心,建立“微议事”机制,搭建QQ、微信“微空间”,引导居民主动参与公共事务,共同商议小区管理、环境整治等问题。“以前不习惯扫地,现在自己主动清扫楼道,生活舒服多了。”居民杨得英的转变,是党群共建提升居民参与度的真实写照。

社区同步建设了卫生室、儿童之家、居家养老服务中心、新时代文明实践站等“微平台”,通过红十字会等资源,为139名残疾人或行动不便者提供轮椅、家庭改造等服务。搬迁户李天助家中因妻子瘫痪,社区争取到适老化改造项目,配备护理床后,生活照料大为改善。“走几步路就能看病,医生还上门测血压,这样的生活以前想都不敢想。”另一位居民邢芝兰感慨道。每逢节庆,社区组织搓汤圆、包粽子、赏月会等活动,促进民族团结、邻里和谐,让不同民族、不同背景的群众在热闹喜庆的氛围中消除隔阂、增进感情。

搬得出,还要稳得住、能致富。为破解群众“不敢远离家务工、缺技能、难顾家”的困境,红康社区“两条腿走路”:一方面通过人社系统引导劳动力转移就业,另一方面盘活小区闲置资源,打造“家门口的务工车间”。社区盘活安康小区18间空置铺面和周边19.5亩闲置土地,成立阿妥绣坊合作社,开办彝绣、服装加工、中药材分拣、冬早蔬菜分拣、茯苓加工5个就业车间,累计为群众提供岗位300个,实现人均月收入2000元以上。

“以前在外打工顾不了家,现在楼下上班,每月3000多元,还能给孩子做饭。”居民张静道出了“务工顾家两不误”的幸福感。绣娘普和香通过社区免费彝绣培训,成长为合作社骨干,月收入最高达6000元以上。截至目前,红康社区累计培训彝绣工艺人员20余人,就业覆盖面持续扩大,群众“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的愿景逐步照进现实。

文旅头条融媒体记者 陈明海 通讯员 尤国兴 文/图

责编 童文文

校对 刘榕杉

审核 张敏